那里存放着全世界最致命也最具传染性的病毒,且安全记录极差。
超过50万名中国网民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联名致信世界卫生组织,要求该组织在下一阶段的新冠病毒溯源中对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进行调查。
德特里克堡 资料图
今年6月初,多名中国网民曾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世卫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公开信中称,为预防下一场疫情的到来,那些进行危险病毒研究的实验室应该被世卫组织重点关注。公开信特别提及了美国军方的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称那里存放着全世界最致命也最具传染性的病毒,且安全记录极差,尤其是该实验室曾在2019年秋季新冠疫情大规模出现前夕,发生过一次泄漏事故。可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披露详情,西方媒体也一直在回避此事,不仅将中国网民的质疑说成是“阴谋论”,还反咬已经向西方专家和媒体开放过的中国武汉病毒研究所。
更让人震惊的是,为了进一步抹黑武汉病毒所,近日,美国方面有人居然想开出千万美金的“悬赏”,找人编出那些美国想要的“故事”。这进一步说明,只有开放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请独立于美国地缘政治影响的世卫专家们去彻查,才能搞清事实真相,阻止美国用假消息扰乱病毒溯源工作,对全人类的生命安全负责。
为此,7月17日,这些中国网民再次发布公开信,并委托《环球时报》发起民意征集活动,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加入进来,一起向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呼吁:在下一阶段的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中,请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独立于美国地缘政治影响的国家的病毒学家、实验室安全专家、生化武器专家,对德特里克堡以及其他同样存在泄漏隐患的美国病毒实验室进行调查。
这封征集联署的公开信7月17日晚9时43分由《环球时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首发后,迅速得到大批中国网民的支持与联署。截至18日晚11时,已得到超过50万人的联署。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公开信在一天时间内得到50多万中国网民联署,切实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心声,要求世卫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在中国有坚实的民意基础。一年多来,美国部分政客在新冠溯源问题上极力抹黑中国,的确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普遍不满。中国的民意不应该被国际社会忽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前,世卫专家组到中国来已对“武汉病毒所实验室泄漏”这一假设进行评估,关于它的猜测应该到此结束,打上一个“句号”。但对于其他假设,比如有没有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出现泄漏,则应该打上一个“问号”,进一步开展调查验证工作。
曾光表示,美国必须成为下一步溯源工作的重点,“它在全球有那么多生物实验室,包括德特里克堡实验室。”他认为,美国是唯一反对谈判《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的国家,这意味着该国或许存在系统性的问题,它害怕世卫组织专家按照考察中国实验室的程序去考察自己的实验室。
据路透社16日报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天向成员国提交新冠病毒第二阶段溯源计划,要再派专家组前往中国展开调查,其中包括对实验室和海鲜市场的调查。据称,谭德塞表示,世卫组织要求中国保持透明、开放和合作,特别是世卫所要求的早期原始数据,并称现在排除“实验室泄漏论”为时过早。
谭德塞 资料图
谭德塞的言论和此前中国-世卫联合专家组的溯源报告结论大相径庭。一名熟悉世卫-中国联合专家组今年年初赴武汉溯源工作的知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世卫组织就溯源问题已派出两批专家到中国开展工作,尤其是第二批专家组包含世卫组织精心挑选的、以西方国家为主的17名相关领域专家,在武汉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形成了详细的科学溯源报告。
“作为世卫组织负责人,谭德塞不尊重世卫专家做出的结论,不支持世卫组织对于下一阶段开展全球溯源的建议,甚至提出与世卫专家结论相反的观点,这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他对记者表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6日曾表示,此前中国-世卫联合专家组在华考察期间,中方逐条展示了特别需要关注的原始数据。外方专家也多次明确表示,专家组获得了大量数据和信息,对由于部分信息涉及个人隐私不能复制和携带出境表示充分理解。经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了解,专家组也一致认为,关于实验室事件引发病毒这种假说是极为不可能的。
赵立坚 图源:外交部网站
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曾参与年初赴武汉溯源的西方科学家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认为让谭德塞改变第二阶段溯源计划的是美国等少数成员国的政治压力。他担心这可能会导致第二阶段全球溯源计划的启动出现重大延迟,并减少找到真正的新冠起源的机会。他同时透露,此前,中国科学家和世卫组织的国际专家已在草拟第二阶段全球溯源计划,谭德塞的最新提议意味着上述工作已陷入停滞。
另外,针对下一阶段病毒溯源研究最该去哪里,环球网7月17日也发起网络民调。截至7月18日19时,共有超5.2万人参与了环球网在官网与微博上发起的调查问卷。其中,超九成(91.7%)受访者认为世卫专家组下一步应赴“美国”开展溯源研究。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环球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