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中的河南农村:防汛预警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1-07-25 09:18:55 新京报 

新京报讯 近日引起全国关注的河南洪灾,社会关注焦点从最初遭遇史上最强“小时雨强”的郑州,向更广大的农村地区扩展。比起黄河南岸的千万人口都市郑州,在黄河北岸新乡市,也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强降雨,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更多是被洪水淹没的村庄和被困的村民。

与城市相比,农村抗洪救灾有着不一样的条件和特点。接受新京报采访的应急管理专家、水利专家认为,在乡村振兴中,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是应有之义,有必要对农村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出硬性要求。我国农村的防汛预警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防洪减灾能力薄弱,要切实把预警信息通知到每一个人。

村民:过去50年,这次灾最重

房屋被淹,村民被困,断水断粮……近几天,暴雨洪水在河南肆虐引起的关注,焦点正从7月20日的郑州一地,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

“就一晚上的时间,村里最深处超过两米五,奶奶家的房子都被冲塌了。”家住新乡市辉县市胡桥乡太平庄村的李敏,已经怀孕37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她说,当地从19日开始下雨,21日晚,地势低洼处的村民家开始进水,22日凌晨两点左右,地势较高区域开始积水,“我婆婆叫我和孩子起床,当时雨到脚脖处,给孩子穿衣服的工夫就到膝盖了,根本没有时间撤离”。

“我刚结婚两年,家里的房子、家具都是新的,现在都泡坏了,什么都没有了。”李敏苦笑说,“在铲车上转移途中,看到很多死猪、死羊,别提庄稼了。”

“我们村两千五百多亩庄稼,玉米全淹了,本来这几天就要收割了。”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西招民庄村村委委员刘森介绍,洪水给村里带来巨大损失,村里企业的好多机器、设备受灾,印刷厂储备的纸全部泡了。

来自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从7月17日8时到23日7时,新乡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最大降雨量965.5毫米。截至23日15时,受灾人口128.8万余人。其中,紧急避险人口2.6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1.4万余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万余公顷,其中成灾面积近4万公顷。

新乡市的灾情牵动了中央。22日,国家防总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率应急、水利、住建、卫健委等部门组成的国家防总工作组,赴新乡协助指导防汛救灾工作。

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西招民庄村村委委员刘森回忆,当地1996年和2016年有过大暴雨,其中1996年比较大,这次暴雨比2016年和1996年都厉害,因此损失特别大。

新乡市辉县市峪河镇渔村的村民张红艳今年五十岁了,已经经受了三次大暴雨和洪涝灾害。

“1996年的时候,屋里进水一米五,低洼的地方有两米深。2016年的时候,正好二十年之后,又有一次大暴雨。”张红艳说,上两次暴雨都没有这一次严重。

村民的感受,与气象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据新乡市气象局局长申安喜7月22日介绍,7月17日08时到22日06时,新乡市出现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907mm,全市175个站点中,700mm以上的有14个站点,600-700mm有26个站点,500-600mm有26个站点,400-500mm有37个站点。最大1小时雨强为149.9mm,最大两小时雨强为267.4mm,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20日05时到22日05时,降水量达到812.0mm。

本次降水过程是新乡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极端降水过程。新乡市此次降水过程与郑州市降水过程相比,最大降水总量、最大小时雨强、最大两小时雨强、最强时段降水总量均与郑州相当。

农村、城市防洪标准不同,应急响应要求不降

此次河南大雨,最初引起全国关注的,是郑州地铁5号线积水事件。“郑州发布”7月21日凌晨消息,此次事件共疏散群众500余人,其中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

随后,越来越多被洪水淹没的村庄、苦等救援的村民形象, 在网络上传播。社会各界对河南洪涝灾害的认知中,农村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应急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伟认为,就全国来看,我们有高风险的城市和不设防的农村。这场暴雨,体现了我国防灾减灾方面脆弱性的不同侧面。

王宏伟介绍,我国应付自然灾害的原则,都是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制定的原则,就是为了防治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其中规定,防洪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相应的防洪标准。如果一个地方居住的人口比较少、也没有太大洪水威胁,该地区的防洪标准可能就低一些。在大型城市,防洪标准可能就要高一些。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现行防洪标准大多为100—200年一遇,少数300年一遇。在以农业为主的易涝区,大部分农田治涝标准为3—5年一遇,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为10年一遇。

上述水利专家介绍,防洪标准不同,不意味着农村的防汛不重要。相反,农村与城市一样,在面对超设计标准暴雨和超设计标准洪水时,防汛作为公共安全问题应该提供给公众安全保障,暴雨或者洪水超过标准后,社会应该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以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农村防洪减灾能力薄弱,尤需强调预警到位

新京报记者发现,从政策层面来看,洪水预警是城市防洪体系中的非工程措施。2016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防洪规划规范》的公告,其中提出,城市防洪体系应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防洪工程、泄洪工程、蓄滞洪工程及泥石流防治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包括水库调控、蓄滞洪区管理,暴雨与洪水预警预报,超设计标准暴雨和超设计标准洪水应急措施,防洪工程设施安全保障以及行洪通道保护等。

上述水利专家介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已经建立了预警体系。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官网查询了解到,多年来,汛期该部都对农业防汛抗旱提出发布预警信息的要求。

比如,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曾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其中明确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第一时间向农民发布预警信息,把防灾减灾应对措施落实在灾害发生前。特别是要关注8月份南北两条多雨带,防范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的洪涝,以及局部地区可能发生的高温少雨和伏秋旱。

今年4月24日,农业农村部部署农业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指出,今年我国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农业抗灾夺丰收任务繁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充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

会议要求,要及时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御措施。同时,要加强应急值守,做好灾情调度,及早发现、准确评估灾害发生范围、影响等情况。

王宏伟介绍,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农村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比如城市中建设预警系统,但是往往在农村就很难打通最后一公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组织化程度有很大削弱,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城市务工,农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许多村落分布相当偏远分散,所以预警往往比较困难。在农村,灾情预警往往还是用一些“土办法”,比如高音喇叭、奔走相告、放鞭炮,等等。

昨天下午,新乡市辉县市峪河镇渔村村的村民张红艳告诉新京报记者,村里已经一片汪洋。全村大概2000多口人,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村民能出去挣钱的都出去了,自己是留在家里种地的。

张红艳说,村里基本上都是瓦房和一层的平房,两层的楼房很少,很多人在邻居家躲水。泄洪之前政府没有通知要转移,目前,村里人已经转移到镇上的临时安置点。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河南洪灾中,7月20日,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大洪村村口的大喇叭再次响起,干部挨家挨户敲起了门。

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朱恒槺、李虎星、袁灿今年发表的文章《河南省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提到,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农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灾害损失仍然严重。农村基层防洪减灾能力的薄弱是造成水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防汛基础设施缺失、维护管理不规范;预报预警指标不精准、预见期短等问题。

上述水利专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其还提出,农村的防汛预警体系虽已建立,但能否确保落实到每一个村、每一个人?所有人是不是都能按照预案的要求撤离?“按照预警的要求,是需要通知到人的,有的村子可能通过广播、有的可能会敲锣,告诉村民按照预案路线撤离,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演练,需要把每一环节落实。”

这名水利专家提出,在此次河南暴雨中,郑州发布了多次红色预警,但是并没有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表现尚且如此,农村地区即使有防汛预案、防汛预警,具体能落实到什么程度,尚待考量。

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西招民庄村村民李纪凡告诉新京报记者,该村约有上千人被困,大部分人手机没有信号,电话都打不出去,大部分家庭停电。上游在泄洪之前,曾给村里通知,说“要来水了”,但村民们没想到水这么大。泄洪之前,也没通知村民需要转移,村民被水围之后,无法自行转移,在救援队帮助下转移。

前述新乡市辉县市峪河镇渔村村的村民张红艳则告诉新京报记者,在上游泄洪之前,村民并没有接到要转移的通知。

专家: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是乡村振兴应有之义

“以往我国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多是以城市为假想背景。”王宏伟说,相对来说,农村的防灾减灾基础相对薄弱,这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

王宏伟介绍,防灾减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对比,经济社会越发展越重视防灾减灾,农村无论从意识还是能力上都比较薄弱。

在应急避难场所方面,王宏伟介绍,我国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整体还不是非常健全,在城市里人均应急避难场所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是不够的,农村条件则更差一些。

王宏伟表示,我国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有硬性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是应有之意,有必要对农村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出硬性要求。

新乡市辉县市胡桥乡太平庄村遭遇洪水,怀孕37周的李敏,与80岁的老人和一岁半的娃娃被困家中,通过网络求援。

李敏告诉新京报记者,7月19日起,新乡就开始持续下雨,但村民并没有在意。21日晚,李敏住在地势较低的太平庄村北边的哥哥家开始积水,村民们部分到自家二楼,部分到村大队办公室躲避。22日凌晨两点多,地势较高的太平庄村东部的李敏家开始积水。

22日下午4点左右,李敏被救援队送到辉县市大成实验学校临时安置,“终于喝到了水,吃上了面包,还有牛奶,但由于条件限制没有热水,所以只能让孩子舔奶粉吃”。随后,李敏搬去了亲戚家。

据了解,7月22日,新乡市教育局紧急安排了各县市200多个学校作为临时安置点,接收受灾群众。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吴婷婷 见习记者 胡闲鹤 实习生 王苗苗

编辑 王景曦 校对 刘军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