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系列评论之四】
人人都有“麦克风”更要涵养公共理性
“喷子”肆意宣泄,骂战天天上演。近年来,很多网络暴力横行网络,且花样翻新,发展为文、图、视频等全方位攻击与病毒式传播。“一言不合就开撕”,满满的戾气值,不仅让网络空间常常一地鸡毛狗血,也在拉低公共文明和公共理性的水平线。
今天,中国网民规模已近10亿,平均每人每天近4个小时在网上冲浪。公屏内外、大号小号、社交平台,既是公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人在麦克风前发言表达的意见场。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公共空间,自然不能乌烟瘴气、垃圾丛生。恶意发言成本越来越低,偏激言论瞬时漫天飞舞,以讹传讹、跟风起哄,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沟通任何意见,只能使对一些事情的讨论偏离了事情本身,甚至将讨论引向对抗。
网络暴力被喻为“消音的枪”,而这把枪对准的其实是每一个人。“残疾奶奶直播唱歌遭恶评人肉”“个别新冠确诊患者信息泄露遭谩骂诽谤”“医生凌晨下手术喝了瓶葡萄糖水遭质疑围攻”……这些流言蜚语、造谣侮辱,在网络扩音器的加持下杀伤力被放大了成千上万倍,给当事人带来巨大压力与伤害。而搬弄是非、强带节奏,也造成网络空间大量垃圾信息冗余、情绪泡沫膨胀。无限度地连坐上升,对个体的“扒坟”常常演变成对群体的抹黑,小圈子里的内斗互殴常常发酵成公共事件,更有“职黑团队”下套挖坑,制造假舆情、绑架真民意。乱象频仍,蜂拥而至,轻则违背公序良俗,重则击穿法律底线。
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离不开道德准绳的约束,更离不开法治之剑的监管。网络空间不是虚拟世界、不是法外之地,有表达就应有责任,有自由就应该受约束,有言论就应有边界。事实上,世界各国的实践皆证明:以法律主导网络秩序,不仅不会扼杀网络活力,反而可以兴利除弊,激发更多网络正能量。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了实现全体网民“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涵养自由与责任相平衡的表达伦理,是必须跨越的一道“文明门槛”,也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够幸免”。网络空间的环境生态如何,影响着每一个人,也依靠着每一个人。我们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次转发、每一条评论,都体现着文明的素质、检验着理性的“网商”。今天的互联网,多的是吐槽的题材,多的是“键盘侠”,而缺的是建设性的参与批评和交流碰撞。一事当前,难免会有言人人殊的陈述、各各不同的评说,但“有话好好说”,不因主观情绪先行而不负责任轻易置评,不因以为法难责众而口无遮拦喊打喊杀,决不当谣言传声筒、暴力扩散器,这份对底线的坚守,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网络改变生活,网络也应该让生活更美好。遵守公共秩序,秉持文明自觉,以公共理性为表达、理解、交流的前提,网络空间才能除暴去戾,天朗气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