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29日电 题:《周月秋:ESG是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作者 周月秋(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ESG(即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是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它表明,在衡量企业的发展水平时,除直接经济利益外,还需要关注环境和社会两个层面,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符合全球共同追求理念,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ESG在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ESG是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ESG投资。当金融机构将ESG因素纳入投资管理标准,会推动更多投资支持低碳、绿色、环保以及对社会有正面效应的项目,而减少那些污染、高碳和对社会负面效应较多的项目,最终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二是ESG评级。企业投融资之前,一般需要从营业状况和债务等方面进行经济效益评级。如果把环境和社会风险纳入评价因子,更能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嫁接更多的投资行为,比如绿色指数、绿色基金,从而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领域。
三是ESG信息披露。如果要把社会资金和绿色投资、ESG连接起来,信息的充分是重要条件。鼓励企业披露ESG信息能够使市场信息更加全面、透明,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夯实金融创新基础。
中国ESG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政策监管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的重要作用。2018年,证监会确立了ESG信息披露框架。后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试行)》,构建了衡量上市公司ESG绩效的核心指标体系。
ESG投资规模在近几年迅速扩大。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构建泛ESG指数50余个,公募基金130个,资产规模超1200亿。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3.46万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6.67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35万亿元。绿色、普惠资金在支持绿色低碳产业、教育、医疗以及贫困地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一批本土化ESG评级机构涌现,虽然评级方法有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的国情。此外,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科技在助力 ESG评级上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湖州推出的“绿信通”ESG认定评价系统,正是科技赋能的具体表现。
“十四五”有望构建良好ESG投资生态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十四五”时期有望形成监管引导、披露体系支撑、投资人带动的良好ESG投资生态。
首先,中国ESG评级会更加完善。在评级体系方面,推动国际标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重中之重。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泛,ESG的数据范围会不断拓展,获取的效率不断提升,从而走向多样化、智能化、标准化。在被评级主体方面,当大数据技术不断升级和ESG评级方法不断完善后,很可能会从上市企业延伸扩展至普通企业,实现一般企业的全覆盖和全量化,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其次,中国ESG投资会持续增长。队伍上,在政府引导监管下,境内外合作会促使ESG投资队伍不断壮大。产品上,围绕政策和需求,ESG产品体系会越来越丰富,规模也会快速增长。
再次,信息披露质量有望提升。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制信息披露全面铺开,经过第三方审计的比例增加,披露主体从被动走向积极主动;二是披露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碳”信息将成为披露重点;三是披露形式将更加标准化,指标更加定量化,这都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对中国ESG未来发展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的和国情相适应的ESG评级体系。目前,国内关于ESG的标准较多,交易所、行业协会、学术机构、评级机构都有自身的标准,标准不统一会不利于ESG的投资决策。
二是鼓励和引导ESG投融资市场发展,促进长线资金进入市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政府可以更多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ESG应用,开发和丰富ESG产品体系。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包括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在ESG投融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带动投资市场发展。此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补贴、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措施。
三是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在统一强制披露框架基础上,补充半强制、自愿性披露指标,扩大覆盖面,为企业ESG信息全面披露创造条件。可以考虑在金融业、ICT等行业以及条件较好的绿金改试验区进行强制披露的试点。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国际标准和中国实践的良性互动。ESG是全球共同理念,应该在合作交流借鉴中巩固共识。在跨境投融资、人才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广泛交流合作,借鉴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践形成内外部良性双重驱动。这不仅是未来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对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也有帮助。(根据周月秋在“2021国际货币论坛”上的发言整理。)(中新经纬APP)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