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1-08-06 01:50:35 21世纪经济报道 

冯奎(中国城市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这意味着,不同层级、部门、行业的各类主体,要在目标、任务、阶段等各个方面实现统筹有序,因而这追求的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和系统的有序。再具体到细分领域,统筹有序的观点强调: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工作要连贯协调,强化和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导向、吸收和运用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线,有序创新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局面。有的部门、行业或领域,没有注意统筹有序,热炒碳达峰与碳中和概念,新发展一套独立的话语;或是将“双碳”与既有工作做成互不关联的“两张皮”;更有甚者,是要一锤子把以前要做的工作砸碎,然后再另起炉灶。

中央提出“统筹有序”这个要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仅以城镇化工作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为例,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一直提倡要建设新型城镇化,包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等,都包含了绿色低碳的诸多理念内容。未来,我们需要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更加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更加自觉地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无论如何,新型城镇化与碳达峰碳中和二者当中具有一致性、先进性的内容不能弃之不顾。在城镇化、城市发展领域,不能全然抛开既有实体性工作,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建设所谓低碳城市、零碳城市。

碳达峰和碳中和与城镇化的统筹有序,最关键处在“化”字,这是最大、也是最值钱的中国特色。全球范围内看,除了少数资源环境较为特殊的国家和地区以外,目前已经实现碳达峰并在推进碳中和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已经实现了城市化。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在后城市化、后工业化时期建设低碳、零碳城市。

中国的不同在于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还在塑形变化之中。城镇化的这个“化”字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提供了碳达峰碳中和可以充分利用的场景,可以用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按城镇化的推进节奏来讲,现有一些研究认为,2030-2035年期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望接近或达到峰值,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型城镇化与碳达峰碳中和,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既并驾齐驱,又交叉融合,还互相促进。我们需要找到二者诸多结合点,统筹有序地推进“双碳”目标下的新型城镇化,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实现“双碳”目标。

比如,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与城市群空间形态的结合。在城市群范围内,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一般性城市的排放强度并不相同。有的城市碳压力大、有的碳压力小。在城市群地区,一般都还有生态资源良好、碳汇功能较好的区域。这类现象在中国城市群很普遍。那么,针对城市群不同的城市和区域,采取不同的办法,形成碳源与碳汇的有机组合,就可能促进一个城市群地区能较快实现碳达峰,同时还为后一阶段推进碳中和过程,形成更多有利条件。

再者,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结合。中国的城市其实是个区域的概念,既包括城区,也包括农村地区。农村地区过去的土地红利主要就是转为建设用地。但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他们也可能会变成碳汇资源。这样,农业、生态空间就多了价值转换的渠道。实际上这也是未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发展可以探索的思路之一。

还有,碳达峰碳中和要与县城改造、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中央专门提出县城要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短板弱项。随着重点县城集聚人口的增加,县城绿色建筑势必成为建设的主体、主流。有的小城镇可以撤并,或者适度缩减规模紧凑发展。这里面就有碳达峰碳中和的文章可做。

碳达峰碳中和与新型城镇化深度结合、统筹有序,需要在体制上进行创新。假使以城市群作为重要单元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那么城市群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之间就有交易、互济、支援、合作、协作等不同机制。衡量这些机制的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要看能否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城市群中至少一个空间可从中获益,而没有一个空间因此受损。近年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都有一些创新实践,未来以城市群为空间单元的碳达峰碳中和治理可能会有重要突破。

碳达峰碳中和与新型城镇化的统筹有序,需要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绝不是推倒重来。中国有些地区和城市,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有许多做法充满低碳发展的智慧,现在需要加以总结并传承光大。近年来,不同部委和地方推行过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形成了一些软硬件工作基础,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需要有所延续。国际合作中,中国推行了多年的智慧城市国际合作、绿色城市国际合作,也宜坚持深化,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更加突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借鉴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方法等。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中国城市喜欢跟风搞形式主义,时髦热词一堆,实质上有损城市稳健发展的形象,而折腾来折腾去的做法是典型的高碳行为,背离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