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几乎成为了每个人日常生活、工作的标配。与此同时,手机背后的安全问题也开始被大家关注。
最近,一家以色列软件监控公司被曝向一些国家售卖了一款名为“飞马”的手机间谍软件,该软件能够攻破各类手机操作系统,就连号称最安全的苹果系统,也未能幸免。
“飞马”入侵
手机竟成“监控器”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近日,苹果手机被曝“存在安全隐患”上了微博热搜。据报道,这款名为“飞马”的软件,一旦侵入手机系统,就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提取短信、照片、电子邮件,对通话进行录音,远程开启手机的麦克风和摄像头,对数据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就连一向强调“数据安全”的苹果系统也未能幸免,一时间,舆论哗然。
对此,不少用户要求苹果公司就该安全漏洞给出解决办法。苹果官方表示:“飞马”不会袭击普通用户,苹果也将继续升级保护用户。但对于系统安全问题的讨论并未平息。
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有超过五万个号码在被“飞马”监视的列表中,名单涵盖了50多个国家的手机用户。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这五万个手机名单中,有至少14位重量级人物,其中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伊拉克总统萨利赫、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埃及总理马德布利、摩洛哥首相奥斯曼尼。据路透社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因此事,紧急更换了手机和电话号码。
苹果系统曾多次被曝漏洞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飞马”事件让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一向以数据安全为卖点的苹果公司,对此居然表现得束手无策,这与苹果公司此前一直宣传的营销方向背道而驰。
事实上,“飞马”事件并非苹果首次出现的安全事件。早在2019年,国外一名安全研究人员,就发现了苹果系统的一个漏洞,黑客可以借此深度访问苹果设备,并且该漏洞无法通过软件更新进行修复。无独有偶,谷歌旗下的一支安全研究团队曾发现,苹果手机存在14个安全漏洞,其中一个漏洞可以非法截获用户通过端对端发送和接收的加密文本消息,同时也可以获取用户收发的信息。目前,这些漏洞均已被修复。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位网友,无意间发现苹果设备可在未接通视频的情况下,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声音。网友发现这个漏洞后,尝试了多种途径通知苹果公司,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应。直到一个星期后,苹果公司才采取应对措施,关闭了视频群聊的功能。
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标榜注重用户的“数据安全”,并以此作为系统在市场上的竞争点。
事实上,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一直是各大操作系统努力的方向。今年五月,谷歌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安卓12系统,重点提升了数据安全保护功能。
谷歌核心系统高级副总裁 珍?菲茨帕特里克:为了保障用户安全,我们打造的所有产品均以安全为前提,目前最常见的安全漏洞仍然是密码问题。我们的最终使命就是打造一个无需密码的未来。
在竞争激烈的操作系统市场中,数据安全一直是各大厂商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北京理工大学营销学教授 马宝龙:系统安全成为了当下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用户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从企业的商业伦理来说,它也必须要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的安全。
全球操作系统的前世今生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一直以来,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占据着全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曾经红极一时的诺基亚塞班系统却早已跌落神坛。那么,全球操作系统的格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近段时间出现的华为鸿蒙系统,是否能够打破目前两家独大的状况呢?
目前,全球操作系统在PC操作系统领域,微软和苹果占主要位置。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苹果系统和谷歌公司开发的安卓系统则瓜分了全球大部分的市场。
在移动端操作系统领域,诺基亚旗下的塞班系统曾是全球霸主。遗憾的是,塞班系统的辉煌并没能延续,它随着诺基亚手机的跌下神坛而落下帷幕。
软件开发公司Tmax Soft也曾尝试发展操作系统。2005年出现了一款自主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但遗憾的是,这款系统后续并没有发展起来。
7月29日,华为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旗舰机华为P50系列正式发布。在发布会中,华为还宣布了另一则好消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截至7月29日,已经有超过4000万用户升级了鸿蒙OS2.0,平均每秒就有8个用户升级。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华为鸿蒙系统的升级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面对鸿蒙系统如此猛烈的发展势头,华为将此前年底达到3亿台设备升级的目标提高到了4亿台。
鸿蒙操作系统的诞生,不仅是为了应对其他系统的挑战,更是面向万物互联的时代。鸿蒙操作系统的核心新特性,就是为不同设备的互联互通提供更便捷、直观的入口,省去繁多的连接环节,成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汽车控制系统等各类产品与系统的指挥中枢。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鸿蒙操作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在移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升了一步。它面向万物互联,鸿蒙2.0标志着中国把“开源”作为发展模式。也给我们一个信心,我们有一些企业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创造一个新的社区,为建成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