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编辑 易启江
8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此外,央行还在《报告》专栏中回应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央行指出:“总体而言,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领先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今年6月末我国M2增速为8.6%,与疫情前基本相当,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宏观上稳住了物价。”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再提房地产调控问题。《报告》指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当前通胀压力整体可控
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价格涨幅较高。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第一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涨幅比上季度扩大4个百分点。
有观点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长期货币超发但并未出现通胀,这说明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失灵,因此把央行通过资产购买扩张货币,作为既可以刺激经济又不会带来通胀的“灵丹妙药”。
对此,央行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机后和2020年疫情后两种量化宽松政策的区别,正确认识货币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一种是以增加基础货币为主的量化宽松政策,真正的货币增长有限。央行称,在现代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创造的直接主体是银行而非央行,央行购买国债等量化宽松并不必然带动货币增长。
另一种是疫情后央行和财政配合大量增加货币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2021年全球通胀明显升温。疫情爆发以来,面对疫情冲击、为支持经济恢复,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的政策组合,由政府主导推动货币增长。从背后的机理看,央行购买国债增加超额准备金,财政新增发债推动银行超额准备金转为财政存款,财政向家庭、企业支出使得财政存款转为经济主体存款,这些行为相互交织配套,货币因此增加。
央行表示,总体而言,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领先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今年6月末我国M2增速为8.6%,与疫情前基本相当,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宏观上稳住了物价。
下一步,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定位,从根本上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关于下阶段的货币政策趋势,央行表示,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继续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就具体措施而言: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是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七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注意到,房地产调控问题再次被提及。《报告》指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2021年6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50.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较3月末低1.4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3月末低1.5个百分点;住房开发贷款余额9.4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较3月末低2.4个百分点。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