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节目最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催更,《典籍里的中国》必定榜上有名。
作为一档大型文化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国》自春节期间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以来,独特的「戏剧+影视化」模式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中国经典典籍的力量与伟大。不仅燃起了观众们对于经典典籍的兴趣,还让观众在超强的代入感中哭得泪眼婆娑。
虽然观众每期必破防,被虐得体无完肤,但并不妨碍在播出第一期《尚书》后,广大网友便进入无限催更模式。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所具有的宏大与广博,以及其中包含的知识与价值富矿,都在《典籍里的中国》里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1号试图拆解的是,这档被全网安利的节目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典籍里的中国》究竟是如何突破文化类节目的天花板的?
1
一个来自家乡的橘子,
透视屈原的热爱与深情
任何一部典籍,都值得我们每个人花费一生常读常新。因此,想要在90分钟内完成对一部经典典籍的讲述,最大可能地呈现其价值,可谓极大地考验了节目组的想象力。
对此,《典籍里的中国》给出的答案是:从小切口来表达大情怀。
这个小切口,便是《楚辞》里的名篇《橘颂》,以及在节目里多次出现的橘子意象。
1号相信,许多观众看完《典籍里的中国·楚辞》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翻阅《楚辞》里的《橘颂》。《橘颂》远不如《离骚》有着更加广阔的知名度,但经过节目组的精心解读,《橘颂》成为了我们了解屈原的一把钥匙。对于屈原而言,《橘颂》是从他的生命中萌发出的一篇诗歌: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一个橘子,串联起了屈原跌宕起伏但又不屈不挠的一生,连接着他对楚国与人民的热爱、他对「美政」政治理想的寄托、他对楚怀王让人唏嘘不已的君臣关系的纠葛以及他从未改变的赤诚的家国情怀。
橘子在本期节目里,一共出现了5次。
第1次出现橘子,其背后表达的是惊喜与感慨。
当舞台剧开场后,撒贝宁为屈原带来了两千年后的家乡特产,此时的屈原既开心,又瞬间往事涌上心头。嘴上赞叹「好像比我小时候吃的更甜!」,但心中的思绪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期。
随之而来的第2、第3、第4次出现橘子时,气氛转化为充满希望的喜悦。
观众跟随镜头见证了屈原的幼年、少年与青年时期。幼年时,他们只是两个单纯、爱吃橘子的孩子;少年时,他们已经踌躇满志,立志复兴楚国,让曾经的六百里商於之地种满楚国的橘树;成年时,楚怀王看到屈原写就的《橘颂》拍手称快,诏令屈原担任三闾大夫,君臣和谐、蒸蒸日上的景象似乎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在任左徒后促成合纵伐秦的高光时刻过后,旧贵族的反噬让君臣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最终,屈原遭到了两次流放,政治理想沦为泡影。而不听其劝阻的楚怀王在前往秦国会盟后,因不愿割让土地被扣押软禁,直至客死他乡。楚国这个强盛的大国也战败割地,陷入国家衰落、生灵凋弊的困境之中。
在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橘子的场景里,是无奈、悲愤、伤感、怀旧等众多情绪汇聚而成的情绪爆点。
穿越生死之后的屈原与楚怀王再次相遇。楚怀王遗憾自己此生到最后并未回到楚国的土地,而屈原最大的遗憾则是未能劝阻楚怀王赴秦会盟。此刻,作为老戏骨的王洛勇老师用精湛的演技,将屈原复杂的内心活动体现在了吃橘子这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之上。
对国家的牵挂、对楚怀王的思念,让屈原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到了手中的这个橘子上。当楚怀王黯然神伤离去后,屈原大口地吃着橘子,甚至连橘子皮都咽了下去。
撒贝宁询问王洛勇为何吃掉橘子皮时,王洛勇表示:「屈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劝楚怀王留在楚国,我在那个瞬间,发现橘子和橘子皮是一体的,和两人童年时代的友谊是一体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瞬间,你真的是感受到把自己交给了这个人物」。
这近乎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动作,背后浓缩着的恰恰是屈原浓烈的家国情怀,是作为一个楚人对故土的热爱与深情。
如郦波教授所说:「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正是这个完全无法设计的戏和瞬间,才能够将情感的浓度提炼到极致。双眼含泪吃完柑橘的屈原,让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都被击中内心,瞬间破防,撒贝宁和主持人王嘉宁都看得热泪盈眶。网友纷纷表示:「老戏骨的演技真挚炸裂,建议节目成为流量艺人的必修课!」
2
从竹简上的《天问》到「天眼」里的宇宙,
演绎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令人意外的是,《典籍里的中国·楚辞》戏剧开场出现的人物是号称中国「天眼之父」的人民科学家南仁东,而非主角屈原。
在贵州大窝凼,南仁东与自己少年时的自己相遇。从小怀有「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信念的南仁东,支撑着他参与设计出「天眼」,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微弱信号。
而随着大幕的斗转星移,时间仿佛倒退回了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此时已步履蹒跚的屈原同样遇到了少年时的自己,发出了《天问》里的名句:「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一个人提出了关于宇宙的疑问,一个人用一生在寻找答案。宇宙无穷,求索也无穷。
这样极富想象力的隔空对话,瞬间让《楚辞》这部经典典籍活了起来。「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条牵引两者的绳索,它的意义便不再仅仅是一句经典诗句,而是节目组试图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为了实现内容的创新升级,《典籍里的中国》给出的另一条创新方法论是:从个体思考去呼应当今时代。
它呼应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当屈原相继在时空穿越之中遇到自己的父亲,遇到舜、禹、商汤、周文王四位上古先贤,最后遇到与自己有同样人生遭遇的殷贤大夫彭咸,他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选择。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与「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际上构成了求索精神的一体两面。
它呼应的,同样是一份伟大的事业。
于是,屈原在《离骚》里的求索精神与在《天问》里对宇宙的叩问,在节目里有了一个更加具象但又浪漫的现实出口——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脚步以及轰轰烈烈的航天事业。中国式浪漫,没想到早已在两千年里的《楚辞》生根发芽。
如同「天问一号」的名字一般,敢于发出《天问》的背后是求索精神从两千多年前的楚地在如今的中华大地熠熠生辉、生生不息。正如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志啸所说:「屈原大胆探索的求知精神,都蕴藏在了这一个一个的追问当中,气势磅礴,发人深思」。
而在对播出时间的考量中,节目组更是植入了一个小小的「彩蛋」。
播出《典籍里的中国·楚辞》的8月14日,恰恰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且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一个重温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寄托人们美好情感想象的日子里,节目组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屈原与中国航天科技(000901,股吧)事业共同带来的硬核式浪漫。
在节目的最后,当撒贝宁带领屈原穿越到今日的中国,当屈原相继看见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以及今年6月17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屈原激动得说道:「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看到了最浪漫的诗!我把诗写在竹简上,他们把诗写在宇宙中!」
与其将对爱情的美好寄托附着与牛郎织女的相会,不如将对美好的热爱与探索奉献给浩瀚的宇宙与星空。这或许是央视精心排播下的深层用意。
3
「央爸」爆款出品秘籍,
是寻找文化类节目的「最大公约数」
即使断更二月,被网友们调侃为「月更综艺」,《典籍里的中国》的「破圈」效应可谓毋庸置疑。
截至到8月15日,微博#典籍里的中国#阅读量超10.8亿。在B站,每期节目都引发了「弹幕狂欢」。撒贝宁与王学圻饰演的司马迁对拜场景,更是让无数网友刷屏「请受炎黄子孙一拜!」。
而在用户严苛挑剔的豆瓣,《典籍里的中国》在豆瓣的最高评分高达9.4分,成就今年综艺口碑之最。
从《经典咏流传》到如今的《典籍里的中国》,广大网友惊呼:「央视爸爸找到了文化类节目的爆款密码」。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更是表示,《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指导,以中国经典的典籍作为演绎对象,非常准确地传递出重大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内容,彰显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觉和自信。同时对于当代文化的塑造,特别是当代精神和价值的内涵的再造,以经典典籍的“双创”,即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来彰显出鲜明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文化(300336,股吧)内容」。
为何「央视出品」能够快速成为文化类节目爆款的代名词?在1号看来,其秘诀在于央视总是致力于从「大文化」的视角出发,去寻找文化类节目的「最大公约数」。
1.它致力于「呈现经典内容」。
无论《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孙子兵法》还是本期的《楚辞》,它们都是构成中华文化传统的最核心元素,都是流传千百年的经典典籍,都是塑造中华民族国民性最重要的文化养分。
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化资源,恰是如《典籍里的中国》这样的文化类节目的根本使命所在:挖掘、解读并使之在当下的大众传播境况下得以被「重新发现」。
2.它始终「面向最广大的圈层」。
当下,在日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恰恰需要传统文化这类能够让人慢下来思考与沉淀的内容。文化内容在传播领域天然具有跨越年龄的破圈属性,无论是孩子、已为人父母的中年人,亦或是热衷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们都对文化类节目内容有着旺盛的需求。
因此,切中「经典内容」的脉搏,便能够找到触达「最大圈层」的道路。
3.它有赖于「有诚意的匠心制作」。
无论从制作、演员乃至知识考据方面,《典籍里的中国》可谓全方位树立了新的高标准。
据悉,《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共设立了11个导演组,每一个导演组负责专门打磨一部典籍,至今已花费长达一年的时间。正是这样的「慢工」才能催生出真正精致且经得起无数观众检验的「细活」。
以本期《楚辞》为例。为了能够让撒贝宁向屈原送上两千多年后来自家乡的柑橘,节目组在录制前便与湖北秭归当地取得联系,并求证秭归种植柑橘的历史。正是这种对于舞台呈现的严谨,使得跨越千里与千年的「故乡之味」,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代入感与震撼感。
4.它始终坚持「传播核心价值」。
正如《典籍里的中国》,无论讲述的是何种典籍,都存在着两条清晰的价值主线:中华民族赤诚热烈的家国情怀,与中国人延绵五千年的求索与奋斗精神。这个「个体-家国」的叙事双重奏伴随着戏剧化的穿越形式,迸发出了强烈的情感浓度。
正是找到了表达与呈现文化类节目的「最大公约数」,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总台出品」才能够成就如今在文化类节目领域无可撼动的王者地位。
许多网友表示,「看完《典籍里的中国》,最大的敬意便是反手下单一本《尚书》」。不仅是《尚书》,1号相信,包括《史记》《论语》《孙子兵法》乃至本期节目里的《楚辞》都将随着节目的热播,迎来一批新的读者,收获一份新的传承。
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所说,「《典籍里的中国》成功地把原有的综艺节目的形态,以及知识普及节目的形态成功地、创造性的变成一种观众喜闻乐见,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尊重之心、虔敬之心,又去认真发掘和探究的这样一种电视文化的独到路径」。
从《典籍里的中国》去回归到真正的典籍,这恰是《典籍里的中国》的最大意义所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