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最新消息显示,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进入第十三周。截至8月6日,已发布线上线下岗位需求2787万人次。其中,线上举办招聘会18332场次,共计133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1896万人次,上线求职的劳动者964万人次;线下举办招聘会14144场次,共计38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需求891万人次,入场求职的劳动者394万人次。
如果把各地几千万人次的招聘信息拆分到具体工作岗位,从中不难看出,各地因经济体量不同、发展阶段有差异,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不尽相同。比如,经济发达的广东,对高科技产业的人才需求就比较迫切。相关统计表明,广东急需产品开发师、渠道经理和软件工程师等人才。而反观西部地区,则主要对技能型人才更加青睐。如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办纺织服装专场招聘,就把招贤纳士的目标转向了设计师、裁缝、技术研发员。
“地方经济重点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往往是人才流动的巨大引擎,或者说是地方经济结构类型,决定了人才往哪里流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博客,微博)表示,为促进各地产业结构调整,中央层面在劳动者所关心的户口、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体系。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鼓励措施,打通了人才流动的堵点,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出现了抢人大战现象。
吸引人才,地方应该怎么做?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人才招聘只是其中一种,应当坚持引才、用才、留才相结合,通过以聘招才、联合育才、机构招才,促进人才岗位精准匹配,驱动人才合理流动,推动人才加快成长,以人才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的引才政策除了面向个人,也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优惠政策。企业往往比政府有着更敏锐的人才嗅觉,对职业敏感度更高,吸引人才更有针对性。”
与过去一个城市“单打独斗”吸引人才相比,这两年在城市群、城市圈中出现了城市协同发展、制定一体化人才政策的新动向。
以成渝地区为例,当地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现代高附加值产业,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才有较高吸引力。因此,成都重庆共同打造双城经济圈,形成了区域内人才良性循环。
据智联招聘《2020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重庆的流出人才中有18.9%流向成都,成都的流出人才中有6.5%流向重庆,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一选择。成渝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重大新经济项目进驻、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为人才提供了集聚动力,高密度的双向流动,为双城经济圈的人才优化配置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人才流动规律看,只提供一些福利政策还不够。各地要吸引人才,关键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地方经济有了大发展,产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李长安说。
面对海量招聘信息,求职者该往哪儿去?李强说:“求职者应当根据自身技能衡量意向岗位与城市产业的匹配度。求职者可以前往产业集聚的城市求职,例如选择上海从事金融业,选择深圳从事IT行业,选择成都从事装备制造业。在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的城市求职,能为自身预留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李长安认为,相比而言,一些去基层就业的劳动者,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比较优势,更容易受到地方和基层单位的欢迎。因此,在就业地选择和在人才成长观念上,也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调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敖蓉)
(责任编辑:刘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