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从三组关键词看习近平总书记承德之行

2021-08-25 09:27:49 和讯  央视网

8月23日、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这也是今年以来他的第9次国内考察。从创造奇迹的塞罕坝,到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再到枝叶关情的村庄社区,总书记一路走来。透过三组关键词,可以理解此行的深意。


△8月23日考察点示意图

从“昔”到“今”:塞罕坝之变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一年多后,总书记在一份针对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的重要指示中说,“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总台记者郭永良拍摄)

历史上的深刻教训,如今的生动范例,都指向了同一处地点——塞罕坝。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在这里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塞罕坝的落叶松面积达68万亩,是第一大树种。(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林场中部的月亮山,总书记察看林场自然风貌,看望护林员。

火灾防御,是森林保护的一道安全防线。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共有9座用来望林海、观火情的小楼房,叫作“望海楼”。

△月亮山上的“望海楼”(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

刘军、王娟夫妇是月亮山“望海楼”的护林防火瞭望员。刘军今年50岁,2008年和妻子王娟一起来到这里做林场瞭望员,一“望”就是13年。

△镜头记录下刘军夫妇相视一笑的瞬间。(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刘军说,林场瞭望员白天每隔15分钟就要用望远镜观望周边,记录天气、风力、是否有火情,报告给值班室。夜里则每隔1小时报告一次,天天如此。寂寞的守望,换来的是林场几十年“零火灾”。

△刘军夫妇使用的望远镜(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望海楼”里的生活环境(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塞罕坝这片海拔1010至1939.9米的土地,是美丽高岭,更是精神高地。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这样定义“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整个塞罕坝是一幅用墨绿、浅绿、鹅黄绘就的天然油画。(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这里正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

这片林地纪念的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建场之初,王尚海带领职工摸索总结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开创了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

△王尚海去世后,林场遵其意愿,将他的骨灰撒在这里。此地后来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在塞罕坝,还流传着“六女上坝”的故事。1964年,正在承德读高中的陈彦娴和宿舍5个姐妹商议后,决定放弃高考,背起铺盖卷奔赴林场。如今已是七旬老人的陈彦娴一大乐趣就是回林场转转。

△陈彦娴老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从昔到今的沧桑巨变,绵延不绝的精神伟力。当天,总书记在同林场职工代表交流时说,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从“外”到“内”:承德之“承”

8月24日,习近平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承德博物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宗教工作、民族团结等展开调研。


△8月24日考察点示意图

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距北京350多公里。1701年冬天,康熙皇帝在途经武烈河谷时,惊觉此处人烟稀少且风光秀美,恰在北京与围场中间地带,“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决定在此开辟园林,修建离宫。

避暑山庄一度是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清帝在这里处理军政要事,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在避暑山庄周围,环列着12座寺庙,其中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由于地处塞外,被称为承德外八庙。

1755年,清军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后,乾隆依照西藏桑鸢寺修建了普宁寺。这里成为西藏、蒙古诸部与清政府在宗教与政治方面直接联络的主要场所。

△普宁寺寓意全国各民族安其居、乐其业。(总台记者祁文杰拍摄)

在普宁寺的碑亭,矗立着三块巨大的石碑——《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

△普宁寺碑亭(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当天,习近平还考察了承德博物馆。该馆位于避暑山庄东北部,从2019年11月起,《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在该馆展出。

△承德博物馆镇馆文物——清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通高305厘米。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来承德朝觐,下谕旨兴建须弥福寿之庙,并将这一文物移来此处。(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清代修建避暑山庄,除了避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边防。清代皇帝放弃了沿用数千年的防御工事——长城。原因很简单:“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这里成为清代皇帝与兄弟民族契阔谈宴之地。

△避暑山庄里的梅花鹿(总台央视记者钟锋拍摄)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见证。“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长城内外的界线得以打破。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传承丰厚遗产,促进民族团结,这正是承德之“承”。

从“乡”到“城”:共同富裕之路

24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和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考察。一个看“乡”,关注乡村振兴,一个看“城”,聚焦养老服务。

大贵口村近年来依托莲花山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建设农业温室大棚,培育休闲采摘、农业研学等新业态,带动户均年增收5万元。当地别出心裁开设的“山谷市集”,依托“实体+电商”销售模式,让村里近百种特色农副产品行销各地。

△山谷市集展厅面积达400平方米。(总台央视记者李辉、范凯拍摄)

68岁的霍金一家是有着11位家庭成员的大家庭。两个儿子在外务工,霍金夫妇和两个儿媳经营草莓、黄瓜大棚,是村里的致富典型。仅今年上半年,全家收入就超过10万元。

△从右到左分别是霍金、李桂侠夫妇和他们12岁的孙子霍明。(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滨河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算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将老人的信息录入智能软件系统,通过“一键呼叫”就能实现助洁、助行、助医、助餐、助急等上门服务。社区和志愿者,是这个服务平台的“中枢神经”。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村庄和社区是中国社会的“细胞”。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前往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此后,他又先后踏访河北的正定县塔元庄村、张北县德胜村等,调研重点也逐渐从脱贫攻坚转为了乡村振兴。2016年7月在唐山考察时,总书记走访了祥富里社区。

△服务中心的老年志愿者(总台央视记者覃思拍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就在上个星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其中一个重点议题,就是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总书记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从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到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是会场之上的议题,也是总书记此行之中的关切。

监制丨申勇

主笔丨龚雪辉 郁振一

记者丨张晓鹏 石伟明 邢彬 王鹏飞 李辉 覃思 赵化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

编辑丨杜弘扬 于明立

(责任编辑:张晓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