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斯旻
肥水也流外人田。新的学期,北京市教育系统将大面积、大比例促进干部教师轮岗交流。
作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备受关注。
8月17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在介绍“双减”落地部署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新学期更多学校的老师将会跨校、跨学区流动。时隔8天,在25日召开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李奕进一步明确了上述大面积轮岗要求。
据北京某小学校长张黎回忆,在北京,干部、教师轮岗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从推行至今,已超过10年。
张黎说,早前,教师轮岗以自愿为原则,往往出于个人发展、职住平衡等因素,通过内部交流竞聘等形式实现,所以选择轮岗的师资有限,鲜有骨干力量流动,且往往难以覆盖到师资力量较弱的学校。
“新规出台,意味着教育轮岗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张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互联网教育专家、素履咨询创始人郁苗对第一财经表示,此次北京推行的“教师轮岗”力度空前,并摸索出了一套新理念和新模式。从深入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来看,有利于提升完善校际间、学区间、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回应北京“双减”文件中提升校内教学质量的要求。
推行超过10年
“双减”之下,为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水平提升、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多地相继提出新学期将开始推动教师轮岗。在此背景下,“教师轮岗”推行力度如何、是否涉及跨区域、如何衡量成效成为社会关切。
根据8月18日公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为提升校内教学质量,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持续深化集团办学、学区制管理,促进教育全要素有序流动,努力实现教学、队伍、资源的全区域统筹。
在上述 “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李奕进一步明确,将大面积、大比例促进干部教师轮岗交流。
同时,针对此前各地探索学校教育改革、推动公办校“教师轮岗”的痛难点,北京还规范了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形式、类型和交流周期,并细化了教师激励政策和成效评估方式。
“教师轮岗”因“双减”落地而备受关注,但其却非为“双减”政策而创设,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同年,北京市教师新学年开始进行区域内轮岗。
2016年,北京教委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对于交流轮岗对象,该份文件也明确,凡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在同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城镇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校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现在的政策则大幅提升了比例,全面推开交流轮岗。
在北京2021年秋季开学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新规中,上述文件中有关“校长教师满6年原则上就要交流轮岗”的规定被再次提及。
据李奕25日介绍,交流轮岗的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干部)教师。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在编在岗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将东城区和密云区作为试点地区,先行开展工作。而上述两区,在交流轮岗的比例、数量上提出较高标准。
其中,东城区提出,充分发挥教育集团、优质学校优秀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2021年实现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不少于2000人。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干部教师100%交流轮岗;而密云区则提出,2021年学年度,区内的校长城乡流动比例达到55%。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规划,下一步,北京市将有计划地逐步扩大试点,在2021年年底之前,再启动六个区的干部教师轮岗交流试点。
工资待遇予以适当倾斜
教师轮岗交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举措,旨在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但由于轮岗形式不明确、轮岗教师责任心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备以及成效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往往难以实现“高质量”。为此,北京列出一揽子落地细则。
从交流的主要形式来看,北京将新学期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分为“三个维度”“两种类型”。
所谓“三个维度”,即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
所谓“两种类型”,即城区和远郊区两类。在城区,完善学区(教育集团)改革,着力推进跨学区(教育集团)交流轮岗。在推进学区(教育集团等)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基础上,重点推进全区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在远郊区,全面推进交流轮岗。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
不过,张黎对此提出了担忧。她认为,当轮岗教师经分配,不得不进行跨学区等形式的远距离轮岗时,除了通勤成本提升外,也影响工作的心态和效率。
郁苗也表示,对于管理岗而言,当管理者进入一个新单位,需要对单位内人事、行政、业务等方面有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如果时间过短,则将造成管理的人浮于事,乃至缺位;对于教师岗而言,当处于频繁轮岗的状态后,其会减少集体归属感和身在重点学校的职业自豪感。“师生磨合也需要时间。”郁苗说。
为适应学生教育周期,保持教育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李奕表示,干部教师的交流要以最基本的教育周期为单位,比如以学期、学段为周期,制定1~2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轮岗期。“最好以孩子的一个成长周期为单位,比如按照低年级、高年级学段等。”
家长走出“择校焦虑”?
当好老师变成了“走马灯”,家长在择校时是不是就会变得佛系呢?事实上,师资并非家长关注的唯一因素。
一名海淀区某重点小学学生家长对第一财经表示,教育需要一个圈子,重要的是人际关系,老师、学生、社会之间的联系,只要优质学校的学习氛围在短时间内仍占据优势,名校就依然存在。“相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和教学风气,也是不同的教育。”
郁苗告诉第一财经,从理论上,让师资均衡配置,就是让更多孩子得以接触到优秀教师、优质课堂,这已经从数量和质量上体现了“公平”,也是对居高不下的“学区房”价格的釜底抽薪,保护了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减轻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焦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对第一财经表示,从治理的角度来看,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均衡化水平,是抑制家长“择校焦虑”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础上,还需建立起教师轮岗的常态化交流机制,让“教师轮岗”真正得以落地,并更加注重“教师轮岗”后的质量检验。
“最终检验该项工作成果的,不是轮岗师资比例、教师名头,而是孩子的实际获得和家长对学校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李奕称,把老师优质的教学经验流转、固化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是最起码的要求。
(应受访者要求,张黎为化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