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绵强
[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连续13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
最近,在佛山乐从经营外贸家具生意的王刚十分忧虑,今年他公司的外贸业务直接骤减了80%以上。
疫情之下海运持续紧张、运费暴涨,给外贸企业与他们的客户带来巨大压力。
第一财经1℃记者获悉,去年,中国销往北美港口的家具产品运费每箱在3000至5000美元,许多企业还有相对的利润空间,而目前,中国发往北美市场的运费高达1.5万至2万美元。另外,全球集装箱货运指数显示,中国/东南亚-北美东海岸的海运价格超过2万美元,比一年前同比上涨500%以上。
据王刚介绍,现在家具出口的成本是今年初的3倍,“海运费已经大于货值了,基本没有出口的意义了。”
焦虑的不只王刚。第一财经1℃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外贸企业都面临着包括运费、原材料暴涨等多种压力,甚至一些订单充足的企业也并未感到轻松。
变慢的货物流转
“相对去年同期,我们目前的订单量更加充足。截至今年7月,公司就已基本完成2020年全年的营业额。”长期以来从事智能头盔研发生产和销售的LIVALL(力沃)公司负责人郑波说,8月至11月都是圣诞节备货期,属于外贸订货旺季,公司也在严阵以待准备。
对于订单充足的现状,郑波既喜也愁,喜的是客户源源不断下订单,忧的是居高不下的货运形势导致货物的流转效率变慢。
据第一财经1℃记者调查,在货物交付效率上,工厂和海外客户都在持续观望。过去,制造业企业根据订单量一鼓作气开足马力生产,并在一个月内快速向海外客户交付订单,但目前,大家需要时刻关注港口以及航运动态。
“(海运)航线与飞机一样,都是要求定时、定量和定价,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定时,过去船舶的离港时间都是有计划的,比如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固定班次,现在大部分都被打乱了,几乎每一个港口的船舶都不可预期。”华南一家港口企业高层人士告诉第一财经1℃记者。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现在全球防疫依旧严峻,导致物流的效率变低了,以前一条船在码头临检仅要10个小时,现在除了装卸,还要检疫、消毒,船员要待核酸检测报告出来之后才能干活,同样一条船可能要花20个小时才能作业完毕,这就导致下一艘船的等待时间延长了。
“现在的订单交付周期比过去更慢了,我们在收到订单后就要收取定金(总货物价格的30%),基本上要做到两个月交付。”郑波告诉第一财经1℃记者,该公司在德国、西班牙两个区域的客户,在今年年初就已下了半年的订单,然后双方每个月会根据疫情以及海运形势变化,对订单量进行调整。
但货物完成交付之后,无法控制运输问题,这是许多外贸企业遇到的共有难题。
“运输问题现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个是柜(集装箱),另一个是舱(位)。”郑波说,现在同事们既要抢舱位,又要抢货柜,往往有时候舱位抢到了,货运公司却无法提供空柜,导致货物无法装柜运输。
以往,整柜的价格往往要比拼柜便宜,而目前整柜价格一直在飙升,如果采取拼柜的形式,货运价格反而比整柜更便宜。
“由于今年出现了很多突发情况,包括海上交通拥堵、港口货物拥堵等,许多企业的货物运输遭遇突发情况终止,比如企业难以熬住持续增长的运费或者订单生产出来之后无法按时上船等,因此‘捡漏’拼柜的空间越来越多。”郑波说。
“所以我们现在也倡导‘拼柜’模式,让客户将订单拆散,比如一个4000只头盔的大订单,拆分成4个小订单,每个订单1000只,择机陆续发货,一批订单如果能通过拼柜尽快发走,就绝不耽误,免得等久了,遭遇运费上涨等突发状况。”郑波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抵冲运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加快客户货物的周转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第一财经1℃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调研之后发现,持续飙升的国际运价首先增加了从事出口的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挤压了制造业企业的利润,从而削弱了出口供给水平;其次,削弱了中下游从事出口的制造业企业的议价能力,降低了企业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另外,高涨的国际运价还抬升了制造业企业进口原材料的价格,同时把高出的运输成本转嫁到消费端。
成本剧增影响下单意愿
运力紧张导致运费大涨,极大增加了产品的单位成本。
最近,郑波刚发走了一个德国客户的40尺重柜,满载4000只头盔,运费是15000美元,平均每只头盔运费价格4美元左右。去年同期,深圳发往欧洲的一个40尺高柜的运费为3000至5000美元,现在则涨到1.6万至1.8万美元,“单只头盔的运费比原来上涨了三四倍。”
目前,国内的外贸企业大多选择FOB的模式进行运输,这样的好处是货物运输成本都由海外客户承担,国内制造业企业并不需要承担运输风险。“自然而言,海外客户也要相应地提高销售价,最终由海外的终端消费者‘埋单’。但如果他们承担了更多成本,也会降低购买意愿,倒退回来会影响海外客户的下单量,继而降低我们的订单量。”一位外贸行业人士分析认为。
运力与运费之外,原材料持续涨价也已经成为外贸企业无法挣脱的另一个漩涡。
华隆玩具旗下的华丰玩具(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华丰玩具”)长期以来从事各类塑胶五金玩具、棉花公仔、电子玩具产品的ODM、OEM外销,公司95%以上的产品出口海外,销往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中东、亚洲等新兴市场。
疫情暴发后,华丰玩具的订单销售一度遭遇起伏,但也不至于影响全年的业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订单量持续恢复,最后全年业绩与2019年基本持平。
华丰玩具董事长张祺隆表示,目前正处于2021年圣诞节的订单旺季,“预计今年的销量和业绩将比2020年增长20%。”
华丰玩具向好的出口形势,与行业数字基本一致。海关总署官网资料统计,今年7月,我国玩具出口40.498亿美元,比上月35.025亿美元同比增加15.6%;1~7月,玩具累计出口212.525亿美元,同比增加51.5%。
出口形势向好,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也同步增加。
据张祺隆介绍,今年上半年,塑料、五金、电子料、包材等原材料都出现涨价,到7月、8月已较为稳定。“我们的利润非常微薄,靠走量赚取更多利润,公司毛利率基本维持在10%至17%,原材料涨价对公司利润的侵蚀达到4%左右,相当于超过三成的利润被‘吃掉’,所以对我们业绩影响很大。”
张祺隆说,玩具行业都是在每年的1月与客户拟定出厂价,然而今年的原材料涨价潮从2月春节期间开始,此后的3至5月也一路猛涨,“那时候我们与客户的产品报价已经谈好了,此后谈判一度非常被动。”
最后商定的解决办法是,双方都承受一点,重新拟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如果客户不分摊(原料涨价的成本),我就只能选择停止供货;但我们零售价要提升了,就会影响需求。”张祺隆表示,只要在合理涨价区间,客户也会接受,因为让他们重新寻找新的供应商和第三方供货,在疫情之下也非常不容易。
(文中王刚为化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