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实习记者 徐川)讯,近日,由深圳特区金融学会组织开展和撰写的《深港金融合作市场需求问卷调查报告(2021)》正式发布。该报告以六类市场主体为样本,精准揭示了深粤居民、深粤高净值人群、港澳居民、港澳高净值人群、深圳地区代表性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大湾区,特别是深港澳跨境金融创新共同的期待和差异化的需求。
其中,深粤个人受访者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较为旺盛。排除疫情影响,83.8%的受访深粤普通居民和88.9%的受访深粤高净值人群赴港澳的频率达到每年一次及以上;深粤个人受访者最希望在港澳享受的服务中,旅游、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居前三位,受访深粤普通居民和受访深粤高净值人群中希望享受金融服务的人数占比分别达到45.0%和52.8%。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在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报告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了两地居民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对深港金融合作的市场需求,“问需于市场”“问计于市场”,对于进一步明确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的政策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深港金融合作和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个人受访者:期待进一步畅通投资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希望在港澳享受的金融产品种类,基金、保险和股票成为受访深粤普通居民排名前三的选择。其中,深粤高净值人群的风险偏好明显高于普通居民,排在其选择首位的金融产品为股票,其次为保险和基金。同时,分别有59.2%、58.1%的受访深粤居民和受访深粤高净值人群期待扩大标的股票范围。
与此同时,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高净值人群,均将人民币存款列为希望在内地配置的金融产品首位。不同的是,港澳普通居民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偏好略高于股票,而受访港澳高净值人群,相比于人民币理财产品更偏好于配置股票。
与深粤个人受访者类似,受访港澳普通居民与高净值人群同样期待沪深港通的便利程度进一步提升,分别有48.7%、51.4%的受访者期待扩大标的股票范围。
潘宏胜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深粤居民对其在提供多元化个人资产配置服务方面有较高期许,有必要加快拓展内地个人赴港投资渠道。相比之下,港澳个人受访者对内地金融产品的需求主要是一般性存款、理财产品和股票,显示内地银行体系在为港澳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大有可为。
企业:期待进一步优化跨境金融管理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类型较为多样,各行业的发展相对平衡,开放度和市场活力相对较高。在大部分受访企业看来,应推动人民币在深港澳成为主要使用货币,同时,他们也期待进一步优化跨境金融管理、便利跨境移动。
有超过7成的受访企业认为应推动人民币在深港澳成为主要使用货币。但即使在政策便利、业务成熟的传统跨境支付领域,仍有50.8%的全部受访企业尤其是生产型(64.1%)和外贸型企业(61.5%)希望更加便利化,同时,超过60%的企业认为应改善跨境金融管理,包括简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核材料、加快转向备案制等。
“上述结果表明贸易跨境支付方式创新和政策供给仍有待改进。”潘宏胜分析称,尽管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框架已基本确立,但在政策内容和操作上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受访企业对境外投资标的的偏好差异较大。其中,对于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金融衍生品(35.2%)、境外上市公司股票(28.3%)和未上市企业股权(24.0%)兴趣相对较高,而对纯金融属性的基金(20.6%)、保险(12.6%)和信托(10.0%)兴趣偏低。
潘宏胜认为,受访企业对于上述相关跨境金融产品的兴趣浓厚,说明接下来加大对企业在信贷、股权、债券等人民币跨境投融资的支持,应该是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政策方向。
金融机构:资本项目金融开放需求较为迫切
从调查结果看,受访在深金融机构均对我国和本地当前金融开放程度给予较高评价,但不同机构存在着一定差异。
结果显示,证券、基金和期货等证券期货机构对于我国金融开放评分80分以上的占比分别为62.5%、44.4%和22.2%,明显低于银行类机构的77.4%。特别是在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评价相对偏低。报告指出,主要原因是现有的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政策较多与银行业务相关,证券类金融机构对于开放红利的获得感相对不高。
同时,分别有87.5%、77.8%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最期待证券投资进一步开放,分别高出全部金融机构64.5和54.8个百分点,具体包括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放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跨境业务等。
潘宏胜表示,上述结果说明我国金融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应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稳步加大市场、机构、业务、产品等方面的双向开放力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