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海鹏
9月16日,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下称《规划》)的批复正式对外公布。
通过实施《规划》,到2022年、2025年、2030年,分别累计建成10亿亩、10.75亿亩、12亿亩的高标准农田。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要想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需要在10年间增加4亿亩。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十年间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上的投资要达到1.2万亿元。
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出“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两藏战略”的落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十四五”规划纲要和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对编制实施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作出具体部署。
9月16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称,高标准农田有“四高”: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
以抗灾能力为例,由于设施条件大幅度改善,高标准农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一般年景多增产。
郭永田举例称,今年“烟花”台风过境,东部一些省份在短时间内遭遇强降雨,有的地方农田积水短时间内淹到60厘米以上,高标准农田一般在一到两天之内,就把农田里面的积水排干净了。一般的农田则是3到5天,甚至更长,这样就容易形成灾害,对庄稼生长造成影响。
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重大洪涝灾害影响,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8000万亩”建设任务。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建设1亿亩的高标准农田”的任务,较往年增加25%。
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新建项目质量,又要有序推进已建项目改造提升。同时,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区域,要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面对未来10年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上超过1万亿元的投资,钱从哪里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在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邱天朝称,2021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较大幅度增加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已经安排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20亿元,比2020年的165亿元增长了33%。
财政部农业农村司负责人姜大峪称,2021年,中央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787.82亿元,同时推动地方通过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债券、土地出让收益等多元化渠道安排88亿元,支持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从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经验来看,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外,江西、山东、四川等9省份还发行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一般债等近20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确保地方财政资金足额落实到位的同时,迫切需要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来应对建设成本升高、资金投入不足的挑战。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允许各地根据乡村振兴实际需要,打破分项计提、分散使用的管理方式,整合使用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支出。
郭永田表示,要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积极探索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办法路径,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要用足新增耕地指标收益,从各地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般能产生1%至3%的新增耕地,要将新增耕地纳入规划设计,把指标调剂收益切实用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