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限塑令实施9个月:政策持续加码,“塑料之乡”转产

2021-09-17 06:57:19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金叶子

  [ 我国目前有超过413万家经营范围含“塑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塑料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塑料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山东和江苏,四地塑料相关企业之和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50%。同时,我国目前有近1.6万家可降解相关企业。 ]

  升级版“限塑令”已实施9个月,在“双碳”背景下,相关行业发展也迎来新机会。

  近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其中一个主要任务,是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

  事实上,在此之前,从部委到地方,相关政策就已经在持续加码,可降解材料行业的发展也在提速。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有望达到260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元。

  政策持续加码

  数据显示,作为全球塑料制品消费大国,2010年以来,我国塑料产量不断增长,至2020年已突破1亿吨。另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同时,中国快递塑料包装每年消耗量约为180万吨,外卖塑料包装为50多万吨。

  因此,我国持续发布政策措施整治白色污染,特别是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但是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和垃圾袋。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在“禁塑”的同时,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

  近日,工信部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892号(资源环境类319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指出,工信部高度重视可降解塑料标准体系建设,先后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可降解塑料领域基础通用、重要产品和相应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立项,推动修订《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识和降解性能要求》国家标准,出台《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等降解塑料制品标准,发布《聚乳酸单丝》《聚乳酸冷饮吸管》等8项行业标准。

  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在标准立项、批准发布等环节支持《生物降解材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全生物降解饮用吸管》等生物降解塑料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为服务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上述方案中,则提出充分考虑竹木制品、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完善相关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及影响研究,科学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和可控性。健全标准体系,出台生物降解塑料标准,规范应用领域,明确降解条件和处置方式。加大可降解塑料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应用成本。推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有序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防止产能盲目扩张。

  再从地方来看,目前,大部分省份均提出到2025年塑料制品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及实施新版限塑令的措施文件,部分省市如北京、浙江将发展目标提前到2022年、2023年。

  政策的加码让可降解行业看到发展机遇。

  按原料划分,生物基降解塑料主要由淀粉(如玉米、土豆等)、植物秸秆、甲壳素等原料制成;石油基降解塑料则是以石化产品为单体形成的。“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让能源消费转型成为必然,因此相较于石油基,具有“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降解塑料成为替代传统塑料制品的更好选择。

  参考目前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在塑料制品市场中的渗透率普遍在3%以下,若以2%~3%的渗透率测算,2020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的替代规模约为15万吨左右。虽然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市场渗透率较低,但在“限塑令”的推行下,“十四五”期间,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替代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重点实验室(广东)主任钟怀宁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限塑政策的强力推进,生物降解塑料原材料市场年初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但国内企业已在加紧研发、布局及投产生物降解塑料,特别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聚乳酸(PLA)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

  根据中科院物理所工程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预测,在2022年底国家限塑令禁止的约200万吨产品中,PBAT/PBS的需求量将达100万吨以上。

  第一财经从天眼查获悉,我国目前有超过413万家经营范围含“塑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塑料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塑料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山东和江苏,四地塑料相关企业之和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50%。

  同时,我国目前有近1.6万家可降解相关企业。地域分布上看,我国可降解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超7000家相关企业,占全国的45%;吉林省以近3000家相关企业位居第二,天津市也有超过1000家相关企业。

  安信证券表示,考虑到快递包装、一次性餐具、购物塑料袋、农膜等领域对于一次性塑料的替代,预计到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有望达到260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元。

  可降解原料成本下降

  在政策推动下,对于塑料制品企业来说,朝可降解方向转产成为必然趋势。在有着“塑料之乡”之称的安徽桐城,多家企业已经开始转产。

  “我们厂现在有三成以上都是可降解产品。”桐城一家中小规模的塑料包装企业的负责人李程对记者表示,而在禁塑令刚实施的年初,他们还并没有可降解制品的订单。

  李程公司所在的华东塑料城,有数千家规模不一的塑料企业,他表示:“现在塑料城的这些厂基本都在往可降解制品转产。”

  而转产的成本和难度如何?

  李程告诉记者,以他们厂为例,每年传统的PE(聚乙烯)塑料袋产值大约在1000万元,“这行利润率有12%可能就是天花板了,一般来说利润只有7%左右”。

  彼时,李程最为担心的是原材料聚乳酸的价格,最贵的时候,甚至到了2.4万元/吨,“现在的价格降到了1.8万元/吨”。

  不过,相比此前价格在0.7万~0.9万元/吨的传统塑料原料(PE),可降解原材料价格仍然较高。“聚乳酸价格还是较高的,不过目前在下降,而且大家都在转产,预计我们2021年PE和可降解的比例对半分。”

  随着企业的投产,供需问题和成本问题有望缓解。

  钟怀宁告诉记者,现阶段看,由于供需关系紧张,目前聚乳酸的价位居高不下,而我国下游的塑料制造业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所以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上游产能扩大带来的规模化效应和成本下降,整体行业会逐步进入有序规范的状态。”

  以2020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宣布注资投产的可降解生物项目产能约在450万吨,已完成前期工作的约有100万吨,且聚乳酸行业正在努力突破核心的丙交酯合成技术。因此,国内现有的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可能会短时间不足,但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在3~4年内应该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