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希
9月17日,由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商会、新浪财经联合主办2021东北亚经济论坛成功举办。
本届东北亚经济论坛主题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原董事长王洪章、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等十二位重量级嘉宾齐聚线上,围绕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探讨,从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发展健康产业等多个角度,为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献计献策。
王洪章:提高对东北全面振兴的认识
举办“东北亚经济论坛”是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作为高端智库机制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届论坛眼于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推动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中央批复的东北振兴“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方案,汇聚金融的力量,为东北振兴聚力、助力。
论坛上,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致开幕辞。王洪章指出,东北振兴是国家战略,除了依赖国家政策的导向外,正像中央批复规划实施方案要求的那样,对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提高,同时要做到四个“着力”。
展望未来,王洪章表示,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作为研究机构,将继续学习和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继续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对东北振兴战略的认识,继续为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尽微薄之力。
姜增伟:东北经济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贸促会原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原会长姜增伟出席了本届论坛。姜增伟表示,东北亚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能源相通、经济共性强、合作潜力巨大,是全球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东北亚区域合作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几天前,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的方案,这为东北地区发展乃至东北亚区域合作,都带来了重大的利好。”姜增伟说道。
姜增伟表示,在这一背景下举办东北亚经济论坛,是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新时代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
姜增伟指出,在此期间,东北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邓庆旭:东北振兴必将取得新突破
新浪财经CEO邓庆旭出席论坛并致辞。邓庆旭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关乎国家发展大局。近年来东北地区着力推动结构调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已稳步提高。
“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不过需要看到的是,东北全面振兴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时期,还是有诸多难题等待我们一一攻克。令人欣喜的是“投资要过山海关”已成为共识,并且随着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的落地,东北全面振兴路线图和时间表已浮出水面。”邓庆旭说道。
谈及本次论坛发展的主题时,邓庆旭表示,所谓“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东北地区要打造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必然要遵循新发展理念,走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邓庆旭进一步表示,“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规划下,东北振兴必将开启新征程、取得新突破。新浪财经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一如既往地秉承客观、准确的态度,关注并记录东北经济发展的点点滴滴,更好服务于东北振兴。
杨军生:把握东北亚开放融合战略机遇期
葫芦岛地处东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叠加交汇之处,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
辽宁省葫芦岛市市长杨军生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葫芦岛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聚焦沿海经济带建设,坚持“项目为王”;聚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区疏解,;聚焦“三篇大文章”,谋划实施重点项目;聚焦军民融合发展,以“船+核”为主线,拓展延伸“五大板块”;聚焦数字赋能,启动“两化”融合试点;聚焦营商环境,强力推进一网通办,着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杨军生称,下一步葫芦岛市将积极把握东北亚开放融合战略机遇期,持续有效转化论坛智慧成果,深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合作,推动葫芦岛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吕炜:为实现新时代东北振兴提供支撑
东北财经大学作为一所老字号财经院校,建校69年来,遵循“博学济世”校训,坚持“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命,逐渐发展成为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吕炜表示,东北财经大学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方针,积极打造服务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智库平台,东北亚经济研究院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王洪章院长的带领下,学院沿循“服务东北全面振兴、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打造高端新型智库”的科研理念和奋斗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吕炜称,第三届“东北亚经济论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三省一区”开门办教育、开放办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实际,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科技和人才支撑的积极实践。
针对东北财经大学的发展,吕炜表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东北财经大学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定位,提出了全面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戴相龙:乡村振兴是东北振兴的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认为,乡村振兴是东北振兴的基础。东北振兴既要加强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发展高新技术,要扩大对东北亚的开放,同时要更加重视乡村振兴。要通过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相应发展现代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东北振兴打下基础。
戴相龙建议,东北三省领导,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领导组织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上来。
第一,县乡党政主要领导要对当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工作加强统一领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要遵从农民的意愿,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作用,更需要加强县乡党政的领导。要编制和组织实施当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和执行好各项扶持政策,深入进行试点,逐步推广。
第二,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积极开展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业务。要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和农民合作社,成立乡镇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对部分农产品就地进行初加工或者是深度加工。同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在县城或者是在畜禽产品的生产基地成立现代化的畜禽食品加工厂。而且要把这些收益返回给农民。
第三,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型合作金融。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有两类,主要是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要坚持“会员制、封闭性、不吸储放贷、不提供固定回报”的原则,可以不成立独立法人,由农民合作社内部设立的合作金融服务部来承担运营。参加资金互助的社员可以不入股,可在他第一次借款时拿出一部分作为风险准备金。可以设立与业务量相适应的少量“资金池”。利率按照当地农村商业银行执行。建议对资金互助形成的收益不纳税,将其收益按照风险准备金和存款借款的积分返回给社员。业务可以委托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办理。另一类新型合作金融是当地社区农民兴办的农民资金互助社。
第四,建议东北三省要规划和创办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示范社和示范区。建议对现在东北大宗畜牧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管理体制利弊一并进行评估。应该逐步地建立由国家扶持、由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就地加工销售、主要收益要返回给农牧民的畜牧生产、加工和销售管理体制。
夏德仁:在深化改革中培育新动能
在当前新形势下,东北振兴究竟要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突破?战略重点有哪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夏德仁出席论坛并发表相关演讲。夏德仁指出,“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
一、在深化改革中培育新动能。东北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享受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所拥有的改革红利,所以深化改革仍是“十四五”期间十分艰巨同时又是难以回避的重大任务。因此建议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激活传统体制内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积极作用,
二、在双循环格局下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争取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获得更加开放的政策,强化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和作用,以此带动东北地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三、在结构调整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十四五”期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有实质性进展,是衡量东北振兴是否有新突破的重要标志。以辽宁为例,一要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使其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充分利用辽宁人才集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大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力度,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步伐,同时推进数字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四、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构建沈大哈长城市带。进一步完善东北地区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优势互补、相互配套、资源共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破解当前东北三省存在的产业同质化问题。
五、在振兴发展过程中保障“五大安全”。把保障“五大安全”作为今后振兴发展的重点任务,层层落实责任。
王一鸣:东北振兴关键在增强产业竞争力
2014年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加快转型步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活力逐步恢复,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国重器”加快升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初步扭转了经济下滑局面。
中囯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要看到东北在全国的位势仍在下降,近年来经济增速在波动中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四大板块的最低水平,经济转型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特别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国内人才、科技等竞争的加剧,东北振兴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
王一鸣认为,“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最关键的还是要重构产业竞争力。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塑发展和营商环境,增强东北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进一步发挥和释放东北的产业优势,推动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是重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东北的原始创新能力。通过外部市场竞争的倒逼,来加强原创能力的建设,通过解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来增强原创能力,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增强原创能力,就涉及到人才。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就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而且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现在比较紧迫的就是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更好地留住科技人才。
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是“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的战略支点。要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进行战略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
三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包括加快推广应用降碳技术。更大力度地推广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建立相应的绿色技术标准,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的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
刘进:以开发性金融助力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委员刘进出席了本次论坛。刘进表示,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发银行一直以来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着力发挥作用,全力支持东北振兴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向东北地区投放贷款超过一万亿元,重点支持了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现代化产业、对外开放和生态建设等领域,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就“十四五”期间金融支持东北振兴,刘进分享了他的思考。一是要保持对东北地区的金融支持不减;二是要因地制宜开展金融创新;三是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应持续关注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风险,在合规的前提下积极助力地方探索市场化化债路径,降低地方的流动性风险。”刘进说道。
刘进称,“十四五”期间,开发银行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政府、企业、金融同业一道,共同努力、深化合作,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做好金融服务,防控金融风险,为服务东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景武:商业银行“双碳”工作应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实现“双碳”目标客观上要求经济社会进行系统性变革,重塑我国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这一过程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金融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历史赋予金融系统的重要使命。
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各项部署要求,是金融机构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要加强科学谋划。与国家“双碳”目标内在要求相一致,统筹考虑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金融稳定的关系,尊重经济社会转型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工作节奏。
二要加强服务实体。合理配置资源,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合理控制高碳企业融资,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三要加强统筹发展。统筹双碳工作、绿色金融、ESG投资等相关工作,将双碳工作统筹在绿色金融大框架下,依托我国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开展工作。
四要加强系统推进。统筹绿色低碳产业金融支持与投融资气候风险防控,同时积极提升自身碳表现,大力推进自身运营低碳化转型。
五要加强探索创新。加强碳金融和气候投融资领域新模式、新业态研究,提供全方位、特色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商业银行“双碳”工作中应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碳中和是一个长期性概念,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将在未来四十年中逐步完成,但这一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内投融资结构急速转舵可能会催生系统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工作节奏,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二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新兴绿色低碳产业是投融资热点领域,但要避免“一拥而上”造成的投资过热风险,如近期新能源发电、光伏制造等行业已出现此类苗头,银行在进军新兴绿色产业的同时,仍应关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相关业务机遇,平衡好新旧产业之间的布局。
三是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出现了碳金融、气候投融资、ESG投资等各种理念,这些理念是共通的。归根究底,还是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全面推进绿色金融建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用金融力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工作可以选择相应的重点进行突破。
王浩:发展健康养老事业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与联合国中度老龄化标准已非常接近,“十四五”期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已成定局。建设银行副行长王浩表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事业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谈及如何支持康养事业发展,加快实现东北振兴时,王浩表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之重器。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银行将落实国家战略,拥抱科技、拥抱未来,走智慧型、创新型发展之路,不断加大对康养事业的支持力度。
建设银行将深化“住房租赁”战略,把租赁和养老问题结合起来研究解决,以“长期租赁式”替代“产权转让式”的“以房养老”思路,用社会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增加养老资金和养老住所供给。还将依托“安心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赋能国家养老领域治理效能,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新模式。
龚明华:创新健康养老保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达到8173亿元,同比增速为15.67%,成为增速最快的险种。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表示,保险业在健康养老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在发展健康险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龚明华指出,目前健康险主要存在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同质化倾向明显等问题,主要是重疾险,失能收入损失险、长期护理险发展不足,与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多发的社会环境还不适应。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医保部门之间还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不同疾病发生率、医疗费用、生活行为检测等基础数据不足,基于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还需要大力推进。
今后,需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机构转型发展,推广“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经营模式。健康服务应以满足客户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为客户打造覆盖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视频问诊、健康检查全流程的健康产品和服务体系,在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方面实施健康管理。
龚明华同时指出,在保险业投资参与养老产业方面,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投资跨界进行,专业性强,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投资期长、投资额大、流动性风险突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保险投资养老产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保险养老产业发展目标,据此提供适度的土地供给。还需要加强相关保险产品的开发,做好风险管控,有效控制风险。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既懂保险业务又懂养老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打造康养大生态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