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礼:中国要在“固碳量”“中和程度”上争取话语权

2021-09-28 18:42:28 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作为2021中关村(000931,股吧)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于9月26日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进行主旨演讲时表示,“碳中和”目标对科技界带来新的考验,针对未来需求,要主要开展有较高失败风险的探索。在进行国际合作、达成国际共识时,中国要在“固碳量”“中和程度”上争取话语权。

实现“碳中和”需要三端发力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被人为作用和自然过程所吸收,即净零排放。丁仲礼表示,目前全球碳排放量每年约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排放出来的这些二氧化碳,大约46%留在大气,23%被海洋吸收,31%被陆地吸收。“这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不是准确的数据。”

他说,碳中和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第一端是电力端,用风、光、水、核等非碳能源替代煤、油、气;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用电力、氢能、地热等替代煤、油、气;第三端是固碳端,用生态建设、CCUS等碳固存技术应用将碳固定在地表、产品或者地层中。

他描述了中国“碳中和”情景。假如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为每年25亿-30亿吨,那么电力系统为10亿吨,工业为10亿吨、水泥为5亿吨,其他为0-5亿吨。同时假定海洋吸收约23%、陆地无机过程吸收约17%,共吸收10亿-12亿吨/年;陆地生态系统吸收10亿-13亿吨/年,经过生态管理科增加到15亿吨/年;CCUS技术可固存5亿吨/年。

要算全球碳收支账单,培养相关人才

丁仲礼表示,“技术为王”将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要建立完整强大的技术支撑。

“碳中和”目标对科技界带来新的考验。他说,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转到真正进行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针对未来需求,要主动开展有较高失败风险的探索。”同时,要把全国的相关研发力量组织起来,既分工又协作,形成一个严密的责任体系,为产业落地提供支撑。

充裕、多来源的研发资金同样重要。丁仲礼称,要对国家公共财政经费、企业、社会、地方政府的投入、风险投资等进行统筹协调。“要组建技术联盟,头部企业牵头提出需求,大学和科研院所承担攻坚任务。”

降碳需要国际合作和国际共识。他指出,中国要在“固碳量”“中和程度”上争取话语权。在核心问题上要有自己的结论,比如“排放天花板”问题。同时要算全球的“碳收支账”,比如哪些国家“收大于支”、哪些国家“支大于收”。“要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大量培养会算碳收支账的人才。”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冯雅君 校对 赵琳

(责任编辑:邱利 HN15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