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水生态建设:用生物链的方式治理水环境,建设海绵城市

2021-10-11 22:10:25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刘旻)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10月11日在昆明开幕。

COP15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各国及全球在未来十年甚至更远时间范围内的工作蓝图,帮助人类社会步入正轨,以便在2050年之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愿景。

雄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是COP15花落云南昆明最主要的因素之一。10月11日至15日,昆明市组织“相约中国春城 保护美好家园(博客,微博)”城市推介会和四个主题采访活动。以推动绿色发展,扎实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探索与实践。

昆明洗马河水体自循环景观。新京报记者 刘旻 摄

城中村生态补水与水环境综合整治

“陈家营岔沟是从城市西北部的山区一直连通到入滇河道,最后进入滇池的一条支沟,这里本来很干,也没植物,只有城中村和老旧厂房,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水环境的打造,用生物链的方式来进行水环境治理,这是一个新的探索。”昆明市五华区水务局局长张拾化说。

昆明市五华区水务局局长张拾化。新京报记者 刘旻 摄

资料显示,陈家营岔沟是新运粮河的重要支沟,也是自卫村水库泄洪通道,水流最后进入滇池。每年雨季,河道短、河堤矮、小区多,导致陈家营岔沟难以承受水量负荷,大量雨水裹挟着泥沙流入新运粮河。近年来,五华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修建了会“呼吸”的城市型湿地,调蓄雨洪水量7000多立方米,让以往的难题迎刃而解。

记者看到,如今在昆明市西北新城金川路陈家营岔沟附近,多个带状下沉的湿地公园沿着周边高楼而建。绵延一千米的水景带内,蒲苇、再力花、鸢尾、银杏、红枫等植被镶嵌其中,雨水花园、生态塘、景观栈桥等构建起“湿地在城市、城在湿地中”的宜居宜人生态景观。唱歌、跳舞、休憩,居民们生活其间,更增添了对生活的热情。

“这里有绿化,花花草草,在这里你会吸收很多负氧离子。”附近居民说,原来西北新城人很少,现在环境改变了,大家的心情也变好了。

陈家营岔沟经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后形成的城市湿地景观。新京报记者 刘旻 摄

陈家营岔沟水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补水工程分为整治工程、补水工程、景观公园、绿化工程、河道清淤5个工程。根据昆明市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恢复的相关要求,在改善陈家营岔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增强雨水调蓄能力,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的同时,结合城市型湿地建设理念,全面致力于打造陈家营流域城市型混合湿地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

张拾化说,“以往,公共绿地都是高于路面的,雨水把杂草冲到了路面上,容易造成某些阻塞,导致雨水不能快速进入排水系统,反而造成内涝,而且还不能减少下水量,因为硬化路面水渗下不去,所以我们做了下沉式绿地,让它低于路面,并在水体里恢复一些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

改造后,鹅卵石下铺设了土工布,作用是到雨季时,河道水位上涨后,河水通过土工布自然渗透到土里,待雨季结束后,土壤中的饱和水就自然渗透到河道里,对河道水进行补充。另一个“呼吸”功能是雨水景观带内的“复合驳岸”,层层叠叠改变了原河道的笔直状态,延长了河水过滤时间,实现水体逐步净化。

最近,张拾化连续观测了一个月,形成自流的河水已从原来的劣五类水质净化为三类水质。接下来,张拾化还计划利用一些水生、傍水生动植物,进一步弱化水体内的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内的污染物,把水质再提升一个等级。

涵养昆明生态的翠湖。新京报记者 刘旻 摄

恢复“昆明眼睛”的水环境

2017年3月,昆明市发布了《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提出通过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并结合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最大限度地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和面源污染,治理和保护城市水环境,综合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内涝。

昆明市水务局副局长、昆明市节水办主任熊国志介绍,“昆明市从2016年正式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将其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缓解城市供水压力,还有滇池治理保护的一个重要选择。市里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海绵城市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叫‘海绵办’来推动这项工作,并建立一套标准建设体系,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熊国志介绍,到目前为止,昆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建成621个城市海绵小区, 181条城市海绵型道路,另有71个城市公园绿地建成了海绵型的公园和绿地。

昆明市水务局副局长、市节水办主任熊国志在讲解“海绵城市”。新京报记者 刘旻 摄

2017年,《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炉,昆明市分期分步对翠湖进行提升改造,洗马河水系恢复也被列入年度八大重点工程。翠湖是涵养昆明的“生态之肺”和“母亲湖”,被称为“昆明的眼睛”。如今,与翠湖相连的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已经完工,让“柳营洗马”的历史景观在消失多年后重现翠湖。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工程在洗马河河道相对低处位置设置潜水泵,以泵吸的方式将水抽排至河道相对高处位置,推流水体自高点往低点循环流动,形成水体流动自循环。

公园在开展水体推流自循环改造工作的同时,还根据水体改善情况继续开展专项工作,修复并定期开启洗马河景区音乐喷泉,增植水生植物,适配季节性苗木花卉,更好地展现了洗马河“将士奔马、秀水环绕”的景区形象。

翠湖边的“彩云之南”大型立体花坛。新京报记者 刘旻 摄

COP15期间,翠湖边的“彩云织南”等大型立体花坛,展现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

编辑 刘倩

校对 贾宁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