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留给后代的遗产问题上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2020年9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指出:“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仍在加剧。”
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和挑战,为加强地球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计划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是它首次来到中国,代表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和成效的认可。
北京作为首都,承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功能。这座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平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城市治理的一大考验。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长到2020年的70.2,增长9.3%。北京市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0.17%,而植物种类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8%。这里已记录的鸟类超过500种,占全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
2020年,北京市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5086种,其中70种是北京新记录种。在调查中,东北刺猬、黄鼬、日本松雀鹰等在中心城区被发现,白头鹎、黑斑侧褶蛙、中国林蛙、赤峰锦蛇、马口鱼和黑鳍鳈等在平原区频频“出没”,显示北京的生物多样性变得愈发丰富。
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高速公路为古树群绕道、冬奥赛区建设精准施工、为世界“最孤单”葡萄找伴、为救一只普通秋沙鸭出动消防员……一桩桩生动具体之事以及其中的取舍之道,是这座城市理念与姿态的写照。多年旅居于此的英国环保专家提议,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生物多样性之都”,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随着全球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2021年6月5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北京建立健全生态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这是我国首部省级层面对特定功能区的立法。从此,北京绿色发展又多了一道法治“屏障”,北京将更加生机勃勃、万物葳蕤。
北京的麋鹿与大雁
《北京:迈向生物多样性之都》专题系列稿件
葳蕤北京 生机盎然
双河大街1号喜与忧
世界“最孤单”的葡萄
奥森公园实践
维系共同体需要“惠益分享”
北京之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