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电下储能崛起 新能源最大“黑马”来了?

2021-10-16 09:23:53 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曾乐)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提出“加强与分时电价政策衔接。各地要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削峰填谷。”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均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峰谷价差的扩大,将利好储能行业。”

  有资深储能行业专家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储能可在电源侧可大幅提升新能源的并网友好性,减轻电源侧对电网的负担;另一方面,储能可通过调峰调频等应用,参与电力系统的整体调度,为电网系统提供关键的灵活调节能力。”

  储能行业需求紧迫,但尚存待解难题

  东方证券研究表示,根据储能技术,储能主要包括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等。

  其中,机械储能包括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目前以抽水蓄能为主,度电成本最低,但其受到地理位置的约束,近几年增长动力不足。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化学储能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从新增装机容量来看,电化学储能正逐渐成为发展主力。

  “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战略下,风光等新能源占比快速提高,储能行业进入一个发展拐点,快速建设一批储能电站的需求变得极其紧迫。”中储国能副总经理田雨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当前,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仍有待走向成熟。总体来说,目前行业处在需求紧迫、供给不足的阶段。”

  田雨进一步分析表示:“当前,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面临不少难题。政策上,抽水蓄能电站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的电价政策还不够明晰、仍在探索,直接导致投资收益存有不确定性;而锂电池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能,钠离子电池、飞轮等新型储能技术的生产工艺、关键材料等也是一大挑战。”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个人认为,总体是有利的。比如:压缩空气储能给传统叶轮机械行业提供了转型机遇、钠离子电池或可缓解锂电池供应链紧张问题。储能的创新驱动,还可能会创造新的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田雨如是说。

  “过去十年,储能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目前正处于商业化、规模化应用的初期,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技术层面需要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储能产品的安全与标准体系仍需继续完善;商业模式有待成熟等。”有资深储能行业专家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储能行业产业化加速,企业、资本布局火热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安信证券研究表示,随着储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逻辑逐渐理顺,当前储能或将成为动力电池之外锂电池企业的下一个战场。

  据CNESA统计,2020年,我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装机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储能技术提供商为:宁德时代(300750,股吧)、力神、海基新能源、亿纬动力、上海电气(601727,股吧)国轩新能源、南都电源(300068,股吧)、赣锋电池、比亚迪(002594,股吧)、中航锂电以及国轩高科(002074,股吧)。

  当前,不少电池厂商正加速竞逐储能赛道。仅在今年8月,宁德时代公告拟定增募资582亿元,用于扩产锂电池约137GWh、储能电柜30GWh;亿纬锂能(300014,股吧)、中航锂电纷纷宣布拟新建动力储能电池项目。此外,LG能源、SK创新、松下等也在储能行业有所布局。

  据介绍,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四大核心模块构成。其中,储能变流器包含逆变器,对应的企业有:阳光电源(300274,股吧)、锦浪科技(300763,股吧)、固德威等。

  与此同时,近日,在第三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周孝信认为,“通过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是此前可再生能源储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考虑到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大幅度波动,需要长期、大量储能情况下,氢储能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资本层面,储能赛道持续升温。其中,近日,专注于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中储国能宣布完成1.8亿元Pre-A轮融资;飞轮储能技术提供商泓慧能源获得广大控股等亿元战略投资;移动储能ODM/OEM提供商华美兴泰完成新一轮战略投资。

  “资本对储能市场关注度的提升,有助于加速储能行业的商业化。这对于完善储能产业链,甚至于整个能源行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有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

  储能产业何时迎来规模化发展?

  东北证券(000686,股吧)研究表示,当前,在我国各类储能类型累计装机规模中,抽水蓄能占比为89.20%;电化学储能占比为9.30%;熔融盐储热占比为1.50%;压缩空气储能占比为0.03%;飞轮储能占比为0.01%。

 

  对此,中储国能副总经理田雨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从产业角度看,未来储能一定会多元化发展。考虑到我国规模化电力系统主导的能源结构,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大规模储能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抽水蓄能优先在电网侧加速,新型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侧优先爆发,随后电网侧和用户侧开始拉动。”

  政策方面,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到规模化发展转变。

  中储国能副总经理田雨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十四五’末,‘十五五’初是锂电以外新型储能技术企业上市的黄金时期,考虑到市场规模,有机会产生新的龙头企业。”

  “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规则逐步向包括储能在内的新的市场主体开放。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储能市场将跨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中电联副秘书长、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副会长刘永东表示。

  近日,在第三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周孝信预计,“到2030年,需要用来支持新能源发展的非抽水蓄能的储能规模将达100GW。”

  “储能可能是未来20年新能源领域最大的故事,并且是少有的万亿级长周期增量大市场,这已经基本成为共识。”中储国能副总经理田雨如是说。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