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冬奥组委10月25日同步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第一版)》(下称《手册》)。在《手册》发布后,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副主任黄春就《手册》相关问题向媒体做了解答。
在北京冬奥会的整体防控方案中确定了“非必要不来华”等6个原则
记者:《手册》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布的?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手册》?接下来会进行调整吗?
黄春: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然在蔓延,形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给主办城市带来疫情输入和传播的风险。所以必须要制定防疫手册,让所有涉奥人员共同遵循防疫准则。
现在的《手册》是第一版。这一版就是先告知所有的来华人员,他们需要提前准备些什么东西。10月到12月,北京将举办国际系列测试赛、国际训练周和测试活动,都是按照冬奥会赛时防疫标准进行的。通过这些赛事,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并不断完善《手册》,充实内容。
今年12月份《手册》将推出第二版,也是最终版。第二版在每个大原则下,很多细节将会说得很清楚。这之前还要考虑全球疫情的形势,不断地进行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并做出一些防控措施的调整,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手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制定《手册》的依据是什么?
黄春:防疫手册的制定是由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商讨来制定的。
制定《手册》以中国的防疫政策为主,在北京冬奥会的整体防控方案中确定了六个原则:一是非必要不来华的原则;二是分类管理原则,即运动员接种新冠疫苗“应接尽接”,其他境外人员来华则是二选一,打了疫苗免隔离,不打疫苗就一定要接受21天的集中隔离;第三是闭环管理原则,境外人员入境中国之后,要全程接受闭环管理;第四是应急处置原则,发生突发事件如发现新冠阳性病例,尽快按照预案控制疫情;第五是常态化防控原则,就是必须要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等一系列的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后是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政策的调整、疫苗接种覆盖率效果综合来评判,由专家对疫情形势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动态调整相关的防疫措施和要求。
记者:请举例介绍下《手册》有哪些特色?
黄春:《手册》发布后,需要所有涉奥人员认真阅读,认真领会,而且必须要严格执行,约束自身行为,履行自己的防疫责任。《手册》更加突出的重点就是新冠疫苗接种,要求所有来华的人员在入境之前必须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不单是要求境外人员,国内的涉奥人员都要求全程接种。
另一方面是闭环管理。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更加严格。但这个闭环管理不是完全限制涉奥人员的活动自由,它是在闭环的大区域里,通过闭环内专用的交通工具,涉奥人员可以在驻地、场馆、场馆之间包括三个赛区之间流动。强调的是必须在一个闭环管理的区域内流动,与社会面隔开。
北京冬奥组委会给运动员、教练员包括官员等在闭环区域内提供一些良好、舒适的体验。比如说提供一些特色的餐饮和零售商品,设置咖啡厅、健身房和其他休闲娱乐的设施等。
闭环管理就是通过交通工具在这些闭环点连线移动进行活动和工作
记者:请您介绍下什么叫闭环管理?
黄春:闭环管理就是境外来华的人员,从入境进入海关后开始体温筛查,经过核酸采样,然后直接通过专用的交通工具送到奥运村或签约酒店。每个奥运村和签约酒店,都是一个独立的闭环。
从入境到抵离,交通、餐饮、住宿、训练、比赛,包括媒体的采访,形成了多个闭环点,通过交通工具在这些闭环点连线移动进行活动和工作,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记者:如何进行赛区间的闭环管理工作?
黄春:以交通为例。北京冬奥会配备了足够的大巴车、中巴车、小客车,还有高铁,在交通沿线乘车过程中,包括作息安排,都是有特定的防护要求。
另外,北京冬奥会安排涉奥人员乘坐专用的车辆,不能乘坐社会公共交通工具,这是一个底线,不能脱离闭环。
记者:《手册》中针对出入境管理有哪些要求?
黄春:说到出入境管理,这是大家最关注的一点,我国对出入境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从远端开始,涉奥人员确定参加北京冬奥会后,一定要在来华前14天进行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检测等。第二个方面是要求在来华14天前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种。第三个在来华前96小时之内,要做两次核酸检测。另外,在飞机旅途中,要求戴N95口罩,除了餐饮尽量不摘口罩,要尽可能地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交谈等等。
涉奥人员进入中国海关完成健康声明及核酸采样后,不必在机场等候结果,直接由专门车辆送到住所,但在结果没出之前不能离开房间。检测结果阴性者,享受免隔离政策。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对其进行复检,复检依然是阳性者,有症状人员将在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无症状阳性人员,则在专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
涉奥人员进入闭环管理后,每天要健康监测测体温,每天要做核酸检测
记者:核酸检测有怎样的要求?
黄春:涉奥人员进入闭环管理后,每天要健康监测测体温,另外就是每天要做核酸检测,但是要求不同,境外人员包括为境外人员服务的国内工作人员,是按照境外人员同等的闭环管理的要求去做,每天要进行一次咽拭子检测。而闭环外围的服务人员,隔天做一次核酸检测。一旦发现阳性,我们能够及时地捕捉到,及时控制疫情的蔓延。
记者:《手册》是如何定义密切接触者的?
黄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8版,有一个关于密接的判定,但这与《手册》里的定义略有不同。总体判断密接的一个标准是发现感染者症状出现的前两天,或者核酸标本采样前两天的时间段里,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在一米的范围之内,并逗留15分钟以上。其他参考标准包括是否有有效的口罩防护,监控视频资料等,还有就是通过每个代表团、每个竞赛团队、媒体团队新冠联络官掌握的依据,综合来判断是否为密接者。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杨许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