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去的名人、起伏的生平、追思与哀悼,讣闻报道似乎有一套叙述「悲伤」的模板。
但对吉姆·希勒(Jim Sheeler)而言,事实并非如此——他坚信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都藏着值得挖掘和记录的故事;他将讣闻写作变成一项崇高且虔诚的有关「死亡」的艺术。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讣闻报道」,聊聊记者如何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寻找故事。
"
1996年,当吉姆·希勒(Jim Sheeler)开始撰写讣闻报道时,这份工作被认为是新闻界最糟糕的工作。他曾在采访中形容:「讣闻版就像新闻编辑部内的西伯利亚,『接下来的六个月负责讣闻版』成为一种惩罚记者的方式。」
但对于吉姆·希勒而言,撰写讣告从来都不是一件苦差事。
他开始写讣告的契机,是他偶然翻阅殡仪馆传真过来的死亡信息时,被一些细节吸引——某位女士的职业被特别列出,花匠和屠夫。
吉姆回忆道:「那一刻我非常希望自己能认识她,写下关于她的文章。然后我意识到,即使在她去世后,我仍然可以这样做。」
就这样,在接下来25年的职业生涯里,吉姆为无数人写下生命最后的挽歌。他致力于写「普通人」,农民、牧场主、魔术师、餐馆老板——那些名字几乎从未在新闻中出现的人。
2006年,彼时供职于美国《落基山新闻》(Rocky Mountain News)的吉姆写下《最后的敬礼》(Final Salute),通过一位海军少校的视角,讲述了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士兵的悲惨故事。12000余字的长篇,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特稿写作奖。
吉姆·希勒于 2006 年获普利策特稿写作奖。揭晓当日,他前往丹佛的洛根堡国家公墓,悼念他笔下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的海军陆战队员。照片由其同事托德·海斯勒(Todd Heisler)提供。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形容吉姆·希勒:「他不仅仅是记者,更是一位普通人编年史学家。」
吉姆的讣闻报道因何动人?
1. 写故事,而非悼词
「吉姆从来不写悼词,他写的是故事。」美国专业讣告作家协会前任主席安德鲁·米查姆(Andrew Meacham)总结道。
吉姆擅长通过「追问」来打破讣闻写作空泛的框架。
当有人形容逝者「他是一个好人,他会脱下衬衫来帮助别人」,吉姆会追问:「你真得看见他脱衬衫了吗?你如何确定他脱下衬衫是为了帮助别人?」
在追问的过程中,往往能找到一些生动的故事。
比如,某位女性受访者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我确实没看到她把衬衫脱下来,但我有一次看见她脱下鞋子,给了街上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因此诞生,逝者不再是讣告中泛泛而谈的「好人」。
吉姆撰写的讣告总是充满细节。在谈及《最后的敬礼》时,他常常展示一只手指破洞的白色手套。吉姆表示,这只手套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制服的一部分,是一位负责葬礼尾声鸣枪礼的海军陆战队员给他的。
海军队员对他说:「我们举办了太多葬礼,手套有时会被灼出一个洞。」
吉姆敏锐地捕捉到,这副手套将会成为报道的关键——它是「战争的血泪和无声的悲痛」最好的象喻。
吉姆·希勒在 2006 年讣告作家会议上展示那只「破洞的」海军陆战队白色手套。图片来源:Poytner
2. 自我训练:随机拨出的电话
多年来,吉姆·希勒坚信「每个人身上总有值得记录的东西」,并为无数「普通人」撰写讣告。
为了训练自己挖掘故事的能力,他经常从死亡名单中随机选择一个,给他们的家人打电话。「我很惊讶你会打电话来,毕竟我的丈夫只是个农民而已。」
吉姆表示,他经常收到这样的答复,但故事往往会在之后的交谈中自然而然冒出来。
例如,他曾跟一位名叫罗伯特·德鲁瓦(Robert Druva)的逝者的家属通电话。殡仪馆送来的死亡名单上显示罗伯特是某工程公司经理——一个平平无奇的职业,但他的家人告诉吉姆,其实罗伯特也是一个极具搞笑天赋的小丑。
「小丑和经理」,两个完全不搭界的职业,在一个人身上完美融合。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到吉姆的书《讣告》(Obit)中,成为他最喜欢的报道之一。
《讣告》于2007年首次出版,里面收录了吉姆·希勒撰写的「普通人」讣闻报道。图片来源:亚马逊
3. 去现场,做最值得信任的「倾听者」
当然,只通过电话采访是远远不够的。
吉姆认为,「去现场」很重要——环顾逝者的房子,看看他们在墙上挂了什么;翻翻逝者的书架,看看他们一遍又一遍重温了哪些段落。「只有这样,记者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身份』。」
去现场,和家人坐在一起,分享他们的眼泪和悲痛,才能写下最真实、最真诚的场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尉吉姆·凯西(Jim Cathy)在伊拉克战争中去世,在他的葬礼前夜,吉姆见到了他正怀有身孕的遗孀。吉姆记下了这样的一幕:
「凯瑟琳·凯西(Catherine Cathy)拿着婴儿超声波照片站在棺材前,把照片放进棺材中的枕头上。她呆呆地立了几分钟,又把照片取了出来。」
「她扶着棺材走了半圈,手里始终握着那张小詹姆斯·J·凯西(James J Cathy)唯一的影像。」
「最后,她俯身将照片放在她丈夫的心脏上。」
寥寥数语,满含深意。
《最后的致敬》于 2006 年发布;《落基山新闻》于 2009 年关停。图片来源:丹佛公共图书馆数字馆藏
前《落基山新闻》编辑约翰·坦普尔(John Temple)形容,吉姆·希勒就像拥有「放慢时间」的超能力,仿佛能按住时钟上的指针。很多时候,受访者觉得记者和他们交谈只是为了从他们那里获取想要的信息,一旦得到了,记者就会转身离开,但吉姆从来不会让受访者有这种感觉。「他始终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倾听者』」。
「当有人去世时,你能看见最原始的、真实的人性——人们对生命逝去的反应,以及他们如何从中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是吉姆多年来坚持深耕讣闻报道领域的原因。讣告浓缩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塑造了吉姆对「生命的意义」的认知。
「我不会抱怨我的报道只能出现在报纸的背面。」他在受访时说道,「因为我知道,大多数头版故事几天后就会被人忘却,而讣告将被剪下并粘贴在冰箱和剪贴簿上,世代相传。」
9月,吉姆·希勒逝世,享年53岁。
图片提供:凯斯西储大学
9月17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教授、前《落基山新闻》讣闻记者吉姆·希勒于家中逝世,享年53岁。
在传统的讣闻报道写作中,这句话应当出现在文章最开头,伴随着他一生授课、报道、获普利策奖等事迹的堆叠。
但今天,我们想以吉姆的方式纪念他——讲述他这一生如何将讣闻报道做成一门虔诚的艺术,如何把悲伤带到一个可以深入展开的地方,如何讲故事,而不是写程式化的悼词。
我们站在吉姆离开的地方,
尝试以他的方式怀念他。
尽管没能做得比他更好。
编辑 | 卢枫
译者|卢璐
原文来源|DEADBEAT;Poynter;The Colorado Sun;The Washington Post
原文作者|Conor O’Driscoll;Harrison Smith;John Temple;Kristen Hare
原文发表时间|2021.09.24;2021.09.23;2021.09.22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