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还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2021-11-03 14:41:18 和讯  学习小组

观察中国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向来广受关注。

今年就有件“趣事”。“十四五”规划纲要刚发布,立马有网友“找茬”:“是不是少了什么?”

少了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指标。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纲要不设具体GDP指标值,牵出一个问号:是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还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清晰回答: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要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图为27日上午,习近平在辽宁中国石油(601857,股吧)辽阳石化公司同工人亲切握手。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规划表述之变,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进步,更是实事求是的思考和探索。

故事还得从2012年说起。当时,海内外对中国发展产生了不少疑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高增长,刚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增速走出下行曲线,当年降到8%以内。与经济增速“滑落”相伴的,还有金融、楼市、地方债等风险迹象。一时间,不少习惯了高速度的地方政府、企业和老百姓(603883,股吧)“慌了”。

怎么办?有人提出,能不能用老办法,再来一轮强刺激拉动经济增长?

2012年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一锤定音:“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这样的战略定力是基于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块头、底数已经很大,潜在增长率在下降,再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解决高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继续一味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已不现实。把增速换到合适的“挡位”,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然而,发展思路的转变并非易事,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抱有“速度情结”,认为“速度出政绩”。2013年9月,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

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明确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逐渐消除了各级干部的“换挡焦虑”,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了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

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了?绝非如此!

“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习近平的论断明晰而坚决。

习近平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呼唤新变革。

但变革背后是一连串难题: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尤为明显;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还存在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曾经辉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压力重重,部分地区经济数据有“水分”;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成为“灰犀牛”……

对此,习近平远瞩高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

2015年下半年,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改革先手棋。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连串思路新、落点实的改革,让中国经济逐步走出粗放型发展的老路,走上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大道——

2013—201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4.4%;2016—2019年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1.8%,增速远高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2020年增至近17万亿元;经济数据挤出“水分”后,东三省等地发展呈现恢复增长态势……

2020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有国外观察家评论:“成就喜人,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令全球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全面小康的中国,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有了雄厚物质基础的支撑,未来怎么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今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三个维度,对新发展阶段作了深刻阐述。

中国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开启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和关联方式等,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格局。

这次开班式上,习近平谈到2020年在浙江考察时的新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面对新问题,他作出重要判断:“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2020年4月,习近平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细心的网友发现,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简称“三新一高”)的思想贯穿其中。各地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开辟发展新空间。

今年已过大半,不妨看看成效: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继续领跑全球,最终消费贡献率升至64.8%,外贸进出口增长22.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均超过20%……在高质量发展的赶考路上,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文/邱海峰  汪文正

编辑/海声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