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记者刘彦华“精神需要是老年人的强需求,而不是弱需求,更不是锦上添花。”11月11日下午,由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主办的“精神不老,人就不老——精神养老服务创新实践及思考”专题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北京市东城区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创始人、主任卞学忠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就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的精神养老服务创新实践与思考进行了分享。
北京市东城区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创始人、主任卞学忠
据他介绍,美国医学研究认为,孤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孤独老人的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2倍。美国加州大学追踪调查也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平均缩短了6年。还有研究发现,从心理来看,患有抑郁症的老人失能率是没有抑郁症老人的1.674倍。抑郁的悲观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会降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增加身体损害的概率。
卞学忠强调,精神养老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延缓老人失能失智、减轻社会照护压力、降低公共医疗支出的有效途径之一。
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的定位是专注于精神养老服务的公益性社会创新组织。卞学忠表示,耆乐融所理解的“精神养老”主要包括老年精神关爱、老年健康促进和老年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作为这三部分延伸和扩展的老年人的价值实现和全社会的代际共融。“这些其实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等理念在老年生活及为老服务中的具体体现。”
在发言中,他详细介绍了耆乐融多年来开展的公益项目,包括人生相册、社区好老头等多个创新实践案例。这些项目多数是卞学忠通过调查走访得到老人反馈后自主研发或是在借鉴基础上再创新形成的。
当然,在实践中,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开展精神养老服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整体而言,社会上对精神养老服务的重视程度偏低。对此,卞学忠分析认为,这种观念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和精神养老服务的服务绩效难以量化有关。“这也是我们多年来长期思考的问题。不能量化,就意味着缺乏精确指标来验证服务的有效性,无法精准测算服务绩效和投入回报,也就难以获得认同和支持。因此,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精神养老服务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研讨会现场
除了开展实施精神养老服务项目外,从2016开始,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还启动了公益产品化探索。通过多年实践和观察,卞学忠对社会组织适合在哪些公益项目有所施展进行了通俗易懂的总结,即“政府想做做不了;政府想做顾不上;政府没做但民众有需要;不做有违社会公平正义、不做有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是企业不愿做、不屑做、做了无利可图的事情。”
他强调,社会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以特定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是要保障没有支付能力和社会资源的社会群体实现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