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做客百度财经、天眼查独家“硬观点”直播间。
直播的1个半小时的时间,两位专家解读了百度财经、天眼查联合发布的《大健康时代新机遇:未来生活的前置思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水平和趋势、现有养老金制度的形成和设计原理、未来发展走向等诸多问题予以解答。两位教授深入浅出的解读,吸引了25万多观众直播观看。本次直播在经济观察报、正和岛、金融界、丁香园等媒体平台同步进行了直播。
智慧养老技术需加强人文关怀,产品服务应结合老年实际需求
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养老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近5年增速较快。养老产业近5年融资达60亿,智慧养老企业发展迅猛,全国相关企业已超5300家。报告调研也显示,超7成人接受未来生活中使用养老设备。
彭希哲教授在直播中指出,中国在2021年的时候,智慧养老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5万亿人民币。技术本身是冷冰冰的,但加上人文关怀,就是温暖的。加强养老产业技术方面的人文关怀,彭教授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多加思考,帮助应对老龄化。
一是提高老龄需求和老龄产品或者服务的供给之间的匹配效率,让老人可以轻松获得 。二是不能因技术便利减少和老人联系,造成老人孤独加强。人机结合,可以使得老人照护工作效率更高,比如老人洗澡专用的浴缸,有专业的公司服务,可以比传统人工服务效率提高很多;很多智能化产品也能帮老人智能监控健康状况、防未病,但绝不能因此把老人完全交给科技,这可能进一步减少交流,造成老人更强的孤独感。三是老年产品的设计者、制造者,应尽可能多的从老年人的体验和需求中找灵感,才能让产品设计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能更好匹配,真正实现用科技的办法帮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也确实是很多企业家需要思考的一个新的命题。
养老产业未来发展,需正确看待“活力老人”的作用
董克用教授则在直播间提出,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未来人口三分之一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养老产业或将成为经济体最大的产业之一。发展养老产业,不能只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失能、失智老人,还得看到“活力老人”贡献。国际上把75岁以前的,都称为活力老人(各国不一样,平均寿命长短不一样),活力老人不仅仅是一个被服务者,可能还是一个经济的参与者。
比如旅游业,长假是靠在职的职工客流,平时就靠退休人员了。他们往往会去旅游,实现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实现的梦想,看遍祖国大好河山,从而带动旅游业。这些老人也会选择旅居,在这一过程中,能带动交通部门、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地应充分利用银发经济的机会,将自己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据报告显示,银发族需求的增加,给国内银发经济带来大规模增长空间,其中,健康相关产品及服务是银发族主要关注的需求。仅2021年,银发族对健康服务类商品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随着老年人触网更加普遍,养老消费市场可挖掘潜力方向更加多元。除了医疗健康、日常消费,老年旅游、保险理财、精神生活、智能健康管理、居家照护、营养与保健品等都潜藏着巨大空间。
“养老不能50岁再想,开始工作就需规划”
董克用教授在直播中指出,如今我国领养老金的人数已经占到人口总量的20%,未来养老资金从哪儿来,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主要有基本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第二支柱,并开始了第三支柱的试点,即个人主导的个人养老金。第一支柱是公共养老金;企业年金从2004年开始运行,全国企业职工中只有不到10%的人有企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自己在职时拿出一点钱,政府给税收优惠,由专门机构打理,退休年龄时取出来。第二、三支柱是积累型的,长久会积累很大一笔资产,可以让老年生活过得更轻松。
彭希哲教授认为,养老金储备与老龄化的问题,不只是我国独有。国外很多国家都曾经历过。资源丰富、人口少的国家如挪威,通过石油资源为国民存储了丰富的养老保障基金;其他国家也和我国一样采用现收现付制度,但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多改革,寻找新的养老基金的积累或运行的模式。随着老龄化加速,国家养老基金需要积累并保值增值,个人也需要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积累。
“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到50岁再想,老了花多少钱。从开始工作就要想,在一生中间,大概花多少钱,在不同的年龄段,可能会花什么样的钱,一生中间大概收入有多少?所以说养老财富的积累,从个人来说,从你开始工作,就应该考虑的事情。”
据报告调研显示,超6成人员对未来养老资金存在担心,但仅有1成不到的人对现行社会保险体制及其相关政策“非常了解”。在此背景下,两位专家的解读或将对公众产生启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