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政策托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

2021-12-07 12:4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卜羽勤

  编 辑丨周上祺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对2022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

  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谈及明年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还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政策六大方面进行定调。

  21世纪经济报道将带你一一剖析政策内涵,解读政策重点。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与近两年来国际国内大环境变化密不可分。“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起步,这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冲击下,外部环境虽然复杂动荡,但国内经济基本稳住了,我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好。从发展趋势看,明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发展中国家的不确定影响还是很大。相比,发达国家疫苗免疫屏障基本建立,经济所受影响会进一步减弱。今年,全球供给依旧是短缺的,对中国来说外部市场还是一个需求市场。到明年国内外经济恢复的差异性可能明显缩小,供应链错配的情况也会减轻,供需就没有那么乐观,且今年外需增长基数很高,这些变化需要重视。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经济明年下行压力比较大,还面临工业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通道危机等,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和美联储政策等影响,会导致全球金融体系出现波动,因而我们也要保持战略定力,以我为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1、宏观政策:稳健有效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解读:

  在财政政策方面强调要提升效能,也就是说不一定要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要提高政策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徐洪才指出,所谓精准就是要保重点,三农、民生都是重点,转移支付、减税降费都要搞,可持续的话,地方政府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负债、加杠杆,要防控风险。

  稳健主要指货币政策,需要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流动性。要注意的是,从传统来看,刺激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会递减,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保持财政政策精准、有效和持续性。在内需方面,要实施好扩大内需的战略。

  王海峰指出,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要尽快恢复,特别是对疫情期间受到明显影响的服务消费需要尽快回归正常;另一方面,需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以内需、服务业复苏支撑国内大循环高效运行。

  在内需方面,要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最近几个月消费、投资、制造业PMI也在回升,但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还是疲弱的,对于未来投资和消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巩固基础。

  谈及政策落实问题,王海峰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有赖于地方政府的落实工作。有些政策执行不是特别到位的地方,财政政策在地方常常成了普惠政策,有效性就大大降低。在政策执行中,需要地方政府拥有识别微观主体好坏的能力,辨别微观主体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长期竞争力。

  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政府应重点关注具有技术、品牌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短期受到外需内需波动等出现生产经营问题,财政政策要聚焦这些企业。而对于落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的准僵尸企业,是应该逐步退出市场的,避免把财政政策错配到这些企业上来。

  2、微观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微观政策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解读:

  可以看到,在重申重点工作的同时,面对现在出现一些新情况,会议也有所涉及。

  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制度活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难题,近期多个部门集中提出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11月18日,国务院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宏观政策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展开。在延续制度性减税、落实已定缓税政策的同时,研究采取新的组合式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保证电力稳定供应,为市场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怎么有针对性地应对,是下一步各个部门要开动脑筋解决的。PPI高位运行,对中小微企业造成很大压力,怎么解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怎么解决?

  在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营造创新环境的重中之重。

  3、结构政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解读:

  除了短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长期的结构性改革政策也要稳步推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出现受阻,强调增强供应链韧性是对当前经济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要围绕供应链恢复和稳定进行结构性调整,继续改善营商环境,有效提振国内大循环的效率。”王海峰认为,国内大循环的健康和稳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层面的创新活力,如果“十四五”能把保持企业创新的环境做好,企业的创新活力就会被有效激发起来,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转化,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要让房地产市场真正服务于住房这一民生需求,而非使其走向资本或资产市场,要让房地产市场真正成为服务微观领域增长的核心动力。

  4、科技政策: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解读:

  “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将三者从比较碎片化的、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中转变为从全局考虑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这三种主体之间的创新竞争也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从而实现基础的科技研发、企业创新及其背后的金融支持三方面的互动。王海峰认为,保证好国内大循环的稳定,企业的创新就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十四五”能把保持企业创新的环境做好,企业会被有效激发起来,从而推动科技的持续创新。

  5、改革开放政策:增强发展动力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改革开放政策要增强发展动力,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解读:

  “国家级战略之间的协调、国家级和跨省级政策的协调,难度大但潜力也大。”王海峰认为,明年要抓好资本、劳动力、信息、能源、资源等要素配置综合改革的试点。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效率很大程度上由改革决定,如果通过改革能把要素市场效率充分提升起来,就会形成中期和长期的内生动力。

  同时,还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抓住我国已有的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并结合国家赋予深圳、浦东重大开放平台等的新定位,以开放支撑改革,并让改革为开放提供更大空间。

  6、社会政策:兜住民生底线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兜住民生底线,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解读:

  就业、新的生育政策等,都是大家很关注的民生话题,如何落地见效值得关注。另外,会议特别提出“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显然在明年这一措施或将要迈出大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助于打破户籍限制,打破地区限制,从全国的角度统筹考虑基本公共服务的配比和制度完善,将有效激发劳动力市场的活力。

  本期编辑 刘巷 实习生 张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