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喆)今天,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的“强国有我,不负青春——2021首都文明校园创建故事分享会”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办。
如何将博物馆资源引入课堂,让文化活起来?如何在校园开展冰雪运动,让学生体悟冰雪的内涵?如何在防沙治沙、航天技术创新上攻坚克难……在现场,7所首都文明校园根据时代特色及自身优势,分享了创建文明校园的生动实践经验。
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老师金少良曾在讲授丝绸之路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该怎样将2000多年前的故事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教给他们?后来,他在文物上找到了突破口。
比如,他曾在课堂上展示出土于青海的红地云珠吉昌太阳神锦。它纹饰中既有来自古波斯的联珠纹、自希腊的有翼神马,也有来自印度的莲花底座,更重要的是还能看到中国的“吉”字。“这些多文化元素在一件织锦上呈现,它所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不言而喻的。”金少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种文化交流对现在生活的影响,还跟他们玩起了“撕名牌”游戏,黄瓜、核桃、大蒜等食物2000多年前的名字被一一揭开。课后,有同学说:“金老师,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国家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了,这样我们才能吃到更多国家的好吃的。”
北京长大的虞蕊萁从小就有很多冰雪体验,打雪仗、堆雪人、滑冰滑雪、冰球等都曾带给她无数的欢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无法给她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
转机出现在她2015年进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以下简称清上)。作为冰雪运动试点学校,清上通过邀请冰壶世界冠军、花样滑冰世界冠军等来校交流,与冰雪俱乐部合作举办冬令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冰雪运动。“学校的丰富活动,让我找回了对冰雪运动的热爱,而冬令营活动让我重拾冰上自信。”虽然虞蕊萁已经毕业,但冰雪运动带给她的坚持和对人生的体悟正继续激励她前行。
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张建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家乡每年春天都有沙尘暴来袭。每次看到姥姥的呼吸系统受到严重影响,他都会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治住沙尘”。来中国科学院大学深造之后,他希望通过对沙漠化的研究,用前沿科技与科学思维为家乡找到一条适合的沙尘防治路径。
其实,中科院大学早有一批研究内蒙古沙漠化的科研人员,赵学勇就是其中一位。30多年来,他深耕科尔沁沙地,探索出了一套可推广的沙漠治理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张建鹏说:“看到赵老师身上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精神,我也深受感召,在每次实验当中都严格把控实验的精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
在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同样能感受到这种传承的精神。前不久,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实现了快速精准对接,这其中就有北理工师生的努力。交会对接技术作为载人航天领域基本技术之一,它对于中国未来航天的发展至关重要。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侯明佳说:“攻克这一问题,是我们北理工人的光荣使命。”
侯明佳觉得,探索宇宙是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接续奋斗,而一代代理工科技英才、一个个高水平团队、一项项创新成果,北理工矢志强国的接力棒也在代代相传。
据悉,2015年以来,北京市近2000所大中小学校积极参与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目前,共有15所学校摘得“国”字号招牌,372所学校荣获“首都文明校园”称号。已经持续举办四届的首都文明校园创建故事分享会,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阐释着文明校园创建内涵,也激发着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文明校园创建的生机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