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冠军、双奥、跨项比拼。
四个有分量的关键词,在东方卫视碰撞出体育综艺的「混搭想象力」。
东京奥运的限定夏天还保留着热血的记忆,北京冬奥又即将在冰雪中绽放。《冠军对冠军》开创性地以双奥为底色,以双冠为核心,勾勒出一档别开生面的沉浸式运动竞技节目。
在1号看来,《冠军对冠军》不仅是在体育综艺的玩法上另辟蹊径,也不单单是在冠军故事的讲述中聚焦胜利,而是以跨项比拼为媒介展开各个维度的「对话」,让观众能够从「对话」当中获得科普,体验趣味,感受泱泱大国的体育强国梦。
向冠军致敬,向冬奥献礼。《冠军对冠军》的用心,远超所见。
1
赛道与赛道的对话:探幽双奥的关联性
为什么《冠军对冠军》要牢牢抓住「双奥」这个关键词?
我们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夏奥运会的举办只间隔180天,上演史诗级的奥运接力;我们也从未看到过这样的荣耀,中国首都北京将成为全球首座「双奥之城」。
双重要素让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成为全民关注的讨论点。而基于如此关联之上的节目模式设计,是顺观众的想象力而为。
突破不仅是所有体育赛事的主题,也是节目创新的渴望。《冠军对冠军》采用了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在独特的时机,用轻量化的模式创新撬动体育综艺的活力。
冰火本不相容,但之于《冠军对冠军》则有新的玩法。将夏季与冬季的赛事项目放在一起,让各自领域的冠军交换赛道进行比拼,如何做到有趣而不奇异,混搭而不荒诞?
一是在相似之处寻找赛事可比性。无论是短跑VS短道速滑,还是曲棍球VS冰球,都是在具备相似之处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换体验。「同」让相异的赛道有了对话的可能,也界定了混搭的边界,创造了共通的意义空间。
二是在相异之处呈现专业独特性。让女子曲棍球冠军崔秋霞站在冰刀上挥舞球棍,让全国冰球锦标赛冠军黄滟在草地上花式颠球。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示以及冠军的亲身体验,直观呈现了两个项目的壁垒,细致描摹了专业的独特之处。
三是在异同之间彰显对抗的共识——体育竞技魅力的一致性。以同为基础,进阶展现异,最后达到更高层面的精神共融。体育竞技的魅力在台下,是非一日之功的锤炼;在台上,是个人的全力以赴与团队的默契配合。
三层叠加而递进的叙事,让《冠军对冠军》跳脱出传统的竞技框架,不落俗套。
而在异同之间,「双奥」的核心深入人心,在无形中提高了观众们对于冬奥赛事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于冬奥会的关注度,促进冬奥文化的渗透。
与此同时,《冠军对冠军》的教育面向也值得一提。寓教于乐的科普能够增进观众对小众运动项目的了解,让小众运动走向大众视野,展现项目的竞技魅力。
节目、观众、冬奥、国家。
模式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每一个侧面都能在赛道的对话中获得能量。
2
冠军与冠军的对话:走向巅峰的成长史
冠军是一个被加冕的仪式符号。
邀请「冠军」来参加PK,必然要打破观众们早已构建的预设想象。也许观众们并不熟知冠军本人,但依然会对「冠军」称号所赋予的意义有所感知。而《冠军对冠军》,要让观众看到「冠军之外」。
如果说冠军们是从赛事比拼中一步一步走向神坛,辐射出闪耀而光鲜的A面。那么《冠军对冠军》则通过互换赛道的方式,让冠军与冠军对话,展现了冠军成长过程中的B面。
初生篇:第一步的手足无措心声。
曾经登顶荣耀,曾经鲜花簇拥。但当崔秋霞离开广阔的曲棍球绿茵地,进入相比之下稍显狭小的冰场时,也会像普通人一样一筹莫展。甚至在她最初的想象中,滑冰都并非易事,率真而坦诚地发出「打冰球不得摔死怎么办」的感慨。
这何尝不是所有冠军在初出茅庐时的状态。主场的转换,让冠军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并以此为坐标,遥望过去的自己。
磨练篇:高投入的劈波斩浪训练。
竞技的结果指向输赢,打仗的唯一目的就是打胜仗。尽管身处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冠军们依然维持着尊重对手、尊重赛场的准则。抛开冠军的称号,与未知交手,黄滟在曲棍球场上的认真而专注的训练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体育综艺往往更多的是以综艺的话语来表达,而《冠军对冠军》镜头是以细节来推演全局。所谓见微知著,是可以在对冠军的细节捕捉中,看到他们对于训练谦卑而诚恳的态度。
王者:强对比的冠军骄傲时刻。
当回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冠军们王者的气质就一览无遗。站在冰刀上的黄滟,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和灵巧的身姿,成功完成了1v5的挑战,让护卫队的成员们纷纷赞叹。
这样的自信,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训练积攒起来的底气,是冠军们在历练之后交出的成绩单。在冬奥来临之际,这样的表演带给观众的,是一剂强心针。
从冠军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激发观众共鸣的秘密。而从冠军身上看到多面的成长,是节目与观众塑造价值认同的途径。
在冠军们跨项、反季项目的尝试过程中,观众能够清楚地感知到英雄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冠军是王者,亦是初学者。并且在新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冠军们作为「普通人」的个性也展露在观众面前,这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展现的是冠军们不同于赛场上的一面。
《冠军对冠军》完成了破除观众「神话」滤镜下的冠军形象调适,将王者风范和生动可爱作为冠军的一体两面,讲述了冠军在胜利之外的故事。
3
竞技与游戏的对话:献给观众的冬奥礼物
体育综艺一定要做到「与观众有关」。
在赛场上,运动员们的表现与荣耀相关,观众们更多会去关注的也是运动员的专业表现。「荣辱与共」的精神天然形成了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纽带。而对于体育综艺来说,竞争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不让观众只作为「旁观者」,而是通过构筑场景、刺激情感,塑造观众的「体验」是重中之重。《冠军对冠军》想要做到的,不仅是影响观众的「认知」,塑造观众的「信念」,最终还要引导观众的「行为」。
高难度的目标,如何实现?
首先是冠军护卫队的设置。
冠军护卫队的成员们是观众群像的缩影,成员们或具备良好的运动基础,或是「运动小白」;有的成员爆发力十足,有的成员擅长「冰上作战」。护卫队群体成员的多样化,使得观众们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他」。
同时,护卫队成员承担着观众「替身」的角色,在冠军们的带领下去体验不同的项目。在体验过程中,以护卫队成员的视角将项目的特点、技巧难处、掌握诀窍等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能够「魂穿」冠军护卫队,对项目有更全面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魔盒争夺战」是冠军护卫队深度参与竞技的环节。这是调动观众情绪的高潮,持续获得观众注意力的抓手。
在「魔盒争夺战」中,未知是最大的卖点,成员们的争夺往往一眼看不到终局。
而对于观众们来说,除了看得一乐,其实看到的是也是「自己」去尝试的种种可能性。冠军护卫队的「尝鲜体验」,能够激发观众的「跃跃欲试」,从而「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其次是专业性的游戏化展示。
每一个冠军来到自己的主场,都有一个「冠军能力展示环节」。在强调「燃」的要素之外,该环节拒绝刻板的表现形式,让在短时间内既能激起观众挑战欲,又能让观众感知到项目的乐趣。
首期中,为了展示谢震业的短跑实力,并没有单调地以一个「速度」作为呈现,而是让谢震业的短跑与孟鹤堂的《报菜名》相结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观众的感知程度。
而三期中黄滟的「冰球击锣,一击即中」,秋霞的「杂技式」颠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两大理念的支撑下,体育竞技能够与游戏展开对话,并且实现体育表现与综艺效果的协调与平衡。
这样不仅能够牢固对项目本身有所关注的观众,且能以一种更为普适性的呈现方式吸纳新的观众,从而推广「全民运动」的理念。
简而言之,《冠军对冠军》——玩得专业,玩得有趣。
《冠军对冠军》借势天时地利,角色上创造人和,在多方面的精巧设计下统筹出一部走混搭风的体育竞技综艺。
从整体节目的策划来看,《冠军对冠军》做到了抓住关键点,打透关键点。「双奥」并不只是噱头,而是作为一种核心理念引导着节目每一个方面的设计。
在这档节目中,我们真的能看到对于冬奥的期待,对于冠军的敬意,对于观众的关照。
可以说,无论在体育综艺的创新、体育知识的科普、体育知识的传达三个方面,还是在冠军形象的刻画、观众期待的满足层面,《冠军对冠军》都做到了以小见大,巧妙兼顾,在冬奥正式开始前呈递上一份漂亮的预热答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