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的力量》之人民至上篇:让每一双手都成为致富之手

2022-01-06 12:01:55 和讯  人民网

  

这里是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的禾仓村。

这条泥石路,曾小娜走过无数次。2021年春节前的一天,满怀喜悦的她又一次走在这条路上,通过“叶坪菜鸟”平台,她给村里带来了5千斤鱼的订单。

【采访:禾仓村驻村第一书记 曾小娜】

又挺高兴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次卖的价钱特别的高。

然而,小娜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烦恼随之而来。

【同期声:禾仓村驻村第一书记 曾小娜】

你看这个,这么小,应该要放回去。这个也不会合格。

客户要求每条鱼不得低于3斤,但村民觉得这样的要求有些难以接受。

【同期声:曾小娜与村民曾水庆】

曾水庆:多好,那个多好。

村民:那你这样挑得到什么鬼呀,挑不到了!

曾水庆:像这样挑三拣四能买到鱼吗?

曾小娜:需要3斤以上的呀,我们要打品牌啊现在。

曾水庆:买就买,不买就算了。

这5千斤鱼,曾小娜坚持不降低标准。打品牌就得讲信誉,小于3斤的坚决不收。

【同期声:村民曾水庆】

养鱼她根本不会,养鱼我才是专家。

养殖大户曾水庆,气急之下甩袖而去。

【同期声:村民曾水庆】

我家的鱼最好,她还在这里挑三拣四的。像那样再挑下去,这个村里面她永远买不到鱼!

水庆公开表示反对。小娜的工作陷入僵局。

这种状况,曾小娜并不是第一次遇到。

5年前,曾小娜主动请缨回乡挂职,担任招商银行(600036)赣州分行驻叶坪乡禾仓村“连心”工作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小娜发现,这个村庄底子很薄,除了种地,就没有别的产业了。全村366户13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3户215人。村民缺资金,缺技术,更缺乏改变现状的信心和心气。小娜挨家挨户去走访,大家并不欢迎;到了村民曾德玉家,甚至还吃了闭门羹。

小娜没有退却,通过反复的调查摸底,她建立了禾仓村详细的贫困户信息“台账”,同时也找到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然而,当她提出养鱼致富时,老乡们觉得这位90后女娃书记的话,简直是痴人说梦。

【采访:村民曾治中】

当时我觉得,像这样的池塘养草鱼,一年养几条?能够赚钱吗?

小娜的倡议无人理睬,工作还没正式开始似乎就走进了死胡同。

【采访:禾仓村驻村第一书记 曾小娜】

他们当时特别不理解,也不会跟我说交心话,或者实话。见面也就打个招呼,心里想着这个小女孩能干什么呢?她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呢?

没想到,一向不怎么理她的曾德玉这时却站了出来。

【采访:村民 曾德玉】

她说养鱼我觉得可行,因为我们村的鱼好吃,我也想赚钱,可是我没本钱。

【采访:禾仓村驻村第一书记 曾小娜】

当时,我从个人的渠道,给他拿了3万块钱。我觉得我看到了他的发展决心,所以我决定帮一帮他、推他一把。

曾德玉率先脱了贫,还新盖了三层小楼。

从草鱼入手,禾仓村构建了以草鱼、脐橙、白莲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许是当地特有的水质和土壤,禾仓草鱼肉质格外鲜美,曾小娜一心想打造好这个品牌。

然而,养殖户们只想高价卖鱼,可不管什么品牌不品牌。这让小娜心急如焚,又一筹莫展。譬如眼下这好不容易拿到的5千斤鱼的订单,养殖大户曾水庆不合作,眼看就要泡汤了。

就在这时,一向少言寡语的曾德玉再次站了出来,他二话不说跑到自家鱼塘,把3斤以上的鱼全都捞了出来。

曾德玉家的鱼凑不够5千斤,但他的行动,触动了很多人……在小娜的反复劝导下,水庆夫妇也终于想通了。

【同期声:曾小娜与曾水庆一家】

曾小娜:这也没办法呀,客户他要求3斤的嘛。

曾水庆一家:少1两还不是差不多嘛。

曾小娜:他得去衡量啊,我们要打品牌。

疫情期间,为破解农产品(000061)滞销与城里居民出行难、买菜难问题,曾小娜与她的队友们搭建起“叶坪菜鸟”买卖配送平台,把乡间的蔬菜瓜果与城里的菜篮子迅速连接起来。于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间到舌尖,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农特产品让消费带上扶贫的温度,从而聚拢起更多的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

随着村庄面貌的改变,小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采访:禾仓村驻村第一书记 曾小娜】

刚开始村民叫我小娜,后来叫我书记,再后来叫我小娜书记。

从2012年到2020年,300多万像曾小娜这样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 25万5千支驻村工作队,连同200多万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与戈壁荒漠之间,为改变贫困面貌夙兴夜寐,敦行不怠,让党的关怀无远弗届;让每块土地上的禾苗,都洒满阳光和露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新一轮的扶贫攻坚,不仅保证“两不愁三保障”,更要挖掉他们的穷根。扶贫先扶志,扶贫须扶智,努力让每一双捧饭碗的手,变成勤劳智慧的致富之手。

当离开普洱这片莽莽大山时,华润梅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还会回来。

也许,每一片土壤都有自己的秘密,都可能蕴藏着宝藏。譬如云南普洱,就不只是普洱茶的原产地,还是全球最理想的小粒咖啡种植地带之一。

出生在普洱市思茅区大开河村的华润梅在她的花季离开家乡,那时候她的父亲华红林正年富力强,意气风发带着全村人开辟一条脱贫的路。

【同期声:大开河村党支部书记 华红林】

你看这个稍微大一点,这个肥得用足一点……

因为咖啡,祖祖辈辈刨地种苞谷的大开河村人,几乎人人都成了咖农。

【采访:大开河村党支部书记 华红林】

在宣传种植的时候老百姓(603883)没有种,我们就要村组、干部、党员带头种。

通过种植这种经济作物,他们很快尝到了甜头,早在2005年,全村240多户,差不多家家盖起了新楼。

然而,国际咖啡价格时涨时跌,他们的订单又大多来自国际大公司,加上咖农们根本没有议价能力,仅靠售卖咖啡豆,不仅附加值低,而且收入很不稳定,一路走来,他们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大学毕业原本在城里工作的华润梅,心中始终盘桓着家乡那漫山遍野的咖啡。她和她的伙伴们,发现了他们父辈所没有看到的咖啡的价值。

受过良好教育的“咖二代”,他们的陆续回乡,让村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采访:华润梅】

光卖咖啡豆的话,其实还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跟我父亲他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做到精深加工,才能提升自己产品的一个附加值,所以我必须回来,要跟他们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梅子建起了咖啡加工厂,乡亲们从此再也不是简单地售卖原料了。

在梅子的带动下,这拨年轻的“大学生咖农”,通过社交网络与市场交流,在加工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使普洱精品咖啡受到广泛追捧。

2018年,华润梅接到一笔20吨的精品豆订单,每公斤售价是国际公司在当地收购价的3倍多。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仍达到了3万多元……

因为梅子们的回归,普洱大山里的咖啡故事,迎来了新一代主人公;大开河村的全面振兴,开始了崭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郭健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