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 一季度不确定因素较多 抓紧实施扩内需系列举措

2022-01-19 01:47:06 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月新闻发布会,回应了当前形势判断和政策应对等问题。

2021年我国GDP达到114.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我国继续引领全球经济恢复,经济增速居主要经济体前列。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预计超过全球人均GDP水平,进一步接近高收入经济体门槛。

当前疫情仍有反复,不同行业部门恢复进度不一。2021年外需持续强劲增长,但国内消费和投资比较低迷。2021年三季度经济加速下行的态势,在四季度得到了改善,四季度经济两年平均增速回归至5.2%的水平。但是,四季度房地产增加值继续负增长,散发疫情对消费拖累明显,当前经济运行仍有下行压力。

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压力挑战,局部散发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投资增长受到一些制约,外贸进出口不确定性较大。另外,企业生产面临要素短缺等问题,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波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要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研究提出振作工业运行的针对性措施,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袁达指出,将持续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根据经济运行需要及时推动出台相关储备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当然,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的态势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改变,对实现一季度平稳开局、保持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充满信心。

“传统基建+新基建+制造业”多方扩投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4%,其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3.4、-0.5、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四季度经济运行有所好转,在于出口的持续超预期,投资依然是拖累项。

2021年我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规模54.5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3.9%,增速相对低迷。其中,2021年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8%,在加速上行;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0.3%,10月份以来稳定在0.3%的水平,呈企稳状态;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5.7%,增速虽然相对较高,但在加速下行。

房地产无疑是当前投资中最大的拖累项。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分行业GDP核算结果,四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较三季度下行幅度继续扩大1.3个百分点。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季度增加值负增长的现象比较罕见,显示四季度房地产业仍在加快下行。

基建投资也弱于预期,尽管2021年地方专项债规模高达3.65万亿元。不过,在地方加快资金使用和项目开工作用下,2021年12月投资由降转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总体上比较大,既有供给侧的挤压,如上游大宗商品涨价挤压中下游企业利润和供应链短缺的制约,也不排除疫情散发对消费恢复的制约,同时商业房地产投资也存在下行可能。2022年拓展投资空间、扩大投资需求,如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补短板、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就显得非常重要。

国家发改委对于2022年积极扩大投资做出系列部署,包括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着力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等。

其中,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城市管道改造和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加强“一老一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民生领域建设。

扩大制造业投资方面,2022年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从我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我国产业升级发展趋势向好,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今年还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投资、企业R&D投入、技改投入等政策措施。

袁达指出,部分2022年专项债券额度已经提前下达地方,去年发行的专项债券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结转到今年使用,推动这些专项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将对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投资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将指导地方下大力气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抓紧落实征地拆迁、市政配套等建设条件,推动新开工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增收减负并举促消费

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3.9%,恢复进程较慢(2019年消费增速在8%左右)。

其中,餐饮等接触式消费受疫情冲击明显。2021年我国餐饮收入较2019年下降1.1%,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当然,居民减少外出就餐,增加了线上购物,尤其是对基本生活品的采购。2021年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消费两年平均增长10.4%,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消费升级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表示,我国消费恢复较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收入差距在扩大。疫情发生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增速始终慢于平均数,而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消费支出恢复缓慢。另一个原因是居民的消费意愿从疫情发生以来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疫情对收入的冲击和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居民的消费信心造成较大影响。

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经济预测部主任崔煜表示,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行,全年预计增长5.1%,整体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四个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4.5%、5.1%、5.4%、5.1%。2022年进出口将从高位回落,基建投资成为投资支撑项,消费实现温和复苏。预计消费全年增长5.8%,投资增长5.8%,其中基建、制造业、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5.8%、5.5%、3%。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1年支撑经济增长的出口和房地产,到2022年两者支撑作用将逐渐减弱。加之内需恢复较慢,基建投资难以扛起稳增长大旗,经济增速将维持在中速水平。预计2022年GDP增长5%左右,其中消费增速温和修复至6.5%,投资增速在4.5%左右,出口增速在4.5%左右。由于当前需求偏弱,消费恢复较慢,预计202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4.5%。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后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围绕促消费,将围绕优化消费供给、提升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等展开系列工作。

其中,为了提升消费意愿,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政策体系,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创新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互促共进机制,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释放消费潜力方面,将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鼓励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000061)流通现代化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等。

近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印发了《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打造线上节庆消费升级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提升文旅休闲服务供给等十方面举措。

金贤东表示,坚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稳定和扩大消费,落实地方主体责任,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众兜底性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千方百计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度过喜庆、祥和、安全、健康、绿色的节日,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开门稳”。

(作者:周潇枭 编辑:张星)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