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哀牢山余脉,隐居苍山背后,太邑彝族乡是云南省大理市的纯山区乡,也是大理市唯一一个洱海流域之外的乡。实现脱贫后,当地在交通、人才、产业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打破瓶颈、实现进一步发展?近日,记者走访调研太邑全乡5个行政村。
基础设施怎么样?
户户已通路,通信信号好
从昆明到大理,乘高铁要两小时。从大理市区到太邑彝族乡的路,是一个接一个的转弯。从乡政府到最偏远的村子,若是天气差,开车又要两小时。
“过去,全乡村子走一圈,少说也要一星期。不少路段未硬化,各村之间也没有连成环线。想从一个村去下个村,还要先折回乡政府再出发。”乡里干部群众说,脱贫攻坚以来,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是当地最明显的变化——原有道路弯多路窄,到雨季就泥泞不堪,现在全乡道路完成硬化,路路通、村村通、户户通成为现实。
近年来,太邑彝族乡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特别是通村硬化路作为脱贫硬指标之一,得到更多资金支持。“从经济效益上看,乡间道路使用频率不如城市道路高,却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和前提。”太邑彝族乡党委书记李进军说。
车行山间,除了在极个别山坳短暂出现信号不佳,在大多数地区包括最偏远的乌栖村石磺厂村民小组,记者的手机信号都是满格。“我们的对口帮扶单位中国电信投入颇多,富滇银行也有信贷支持,有力支撑了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李进军说。
除了看得见的基础设施,最深远的变化是人的思想。“路畅思路通,以前我们要千方百计上门动员群众外出务工,现在基本上青壮年都已经出去了。”太邑彝族乡党委副书记周博南认为,对于走出去的人来说,最大的收获与其说是收入,不如说是思路,毕竟收入管当前,思路利长远。
在周博南看来,“进城”本身就对村民产生深远影响,“有了路,只要不懒,总能赚到钱。年轻人普遍重视教育,不少村民宁可少赚钱、多花钱也要带孩子进城读书。”周博南说。
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但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现在的硬化道路,足够群众进出交通,但距离未来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的标准还有明显差距,生产性道路建设需要持续投入。”周博南说。
人才留得住吗?
返乡创业者渐增,农业机械化提速
记者走访发现,长期留在乡里的年轻人数量较少,从事农业劳动的村民普遍五六十岁。数据显示,太邑彝族乡9301人中,2994人在外务工。
在李进军看来,青壮年外流对太邑发展来说不是坏事。当下看,当地村民外出就业收入早已经反超产业收入;长远看,返乡创业者正来自于外出者,正在逐渐增多,外出务工经商的本地人积累了资金、开阔了视野,才能回乡支持未来转型升级。
收入结构变化,改变了群众思想。随着就业收入增长,山区群众流转土地少了顾虑。“群众对土地的感情依然在,但让土地流转出去不撂荒,是对土地的尊重。”太邑彝族乡桃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超亮说。思想转变又进一步改变了群众的收入结构。
乌栖村党总支书记李绍飞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以前犁地靠牛,现在机械化提速了。村里有了专业的微耕机,只要规模够大、收入够高,不怕没人来干。一亩地赚三五千,二三十亩地的收入也算可观,一定会有年轻人来做这份活。”
产业如何培育?
防市场波动,盼发展旅游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山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仍然要靠就业和产业。脱贫攻坚以来,我们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就业培训和服务机制,未来关键是培育产业。”李进军说。“发展产业,最怕的是市场波动。”李超亮介绍,核桃种植曾是桃树村主要产业收入来源。近几年,核桃价格持续下跌,每斤价格由几年前的20多元降到两三元,核桃种植收入也明显下降。怎么办?
“哪怕只收不管,也别轻易砍。”太邑彝族乡太邑村党总支书记茶枝果不认同放弃核桃产业的做法。李进军认为,未来发展第一产业要依靠规模经营。核桃树不仅不能砍,还要进一步拓展。
“我们山区乡也希望发展第二产业,增加本地就业。”李进军说。随着洱海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洱海流域内第二产业发展受到严格约束。几年前,太邑彝族乡关停硫酸厂等污染企业,腾退132亩工业用地,引入绿色新型材料产业,并发展肉牛、蔬菜深加工等。
太邑彝族乡北眺苍山洱海,南望巍山古城,作为红河源,山头有树,山下有水。“挖掘自然美景、温泉、山顶风电场草原、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等独特资源,深山乡也有望吸引游客前来,进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李进军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