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2月3日电 题:春节登上甘巴拉,感受“英雄雷达站”的过人之处
卢东方、谷文苑、刘帅
甘巴拉是座山。
春节期间,记者一行沿着蜿蜒的318国道从羊卓雍措北侧盘山而上,山顶处甘巴拉雷达站两个圆形防风罩很快出现在眼前。
这个小小的雷达站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带着疑问,记者推开了营房贴着“福”字的大门……
梦想照进现实
刺骨的寒风被挡在门外,但官兵们黝黑泛红的面颊和发乌的唇色无不向记者诉说着人体与高原缺氧环境之间的激烈抗争。“为什么选择来甘巴拉当兵?”记者不禁发问。
“当上雷达兵,知道甘巴拉,就想成为‘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一员。”“当兵就要去最苦的地方、当最好的兵。”回答声响成一片。
“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是甘巴拉雷达站再平实不过的写照。然而,作为“少人值守”的人控雷达站,比大风、严寒更煎熬的,是孤独。
“在山顶阵地过元旦和在山脚站部过春节有什么区别?”面对记者的提问,列兵钟建华想了半天才说道:“站部的春节,会比较热闹。”
“阵地海拔高、氧气少、人也少,大家所有的体力都用来战备值班,很难像在站部那样组织节日活动。”甘巴拉雷达站副站长贾亚东说,“要说与平日有什么不同,在山顶阵地,节日会烫个火锅。”
高高原生存指南
“洗好的火锅食材不能放在地上,不然很快就结冰。”“早上开机要提前两小时起床热机器,晚上关机后还要检修。”“我们修了恒温水窖,还为水管加上了‘暖宝宝’。”“拖地尽量选在中午太阳好的时候,而且要拿暖风机吹着,不然地面容易结冰。”官兵们七嘴八舌地向第一次来到阵地的记者介绍着甘巴拉的生存经验。
值守甘巴拉雷达站17年的老兵唐可更是热心地推来了电热汀:“第一次有女记者上山陪我们过年。”副站长贾亚东豪气地说:“现在山上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我们保证您传稿畅通不掉线。”
彩钢搭建的阳光营房里,4K高清电视播放着春晚、火辣沸腾的火锅映着一角的站史、荣誉史。拧开官兵宿舍床头的弥散氧开关,咕噜噜的氧气从蒸馏水中冒出,记者又忍不住赤脚踩了踩宿舍地板——是热的。
“这些全仰仗党和国家的关心厚爱。”贾亚东说,近几年5G信号塔、制氧房和阳光书吧的修建以及供暖设施等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官兵们的工作生活条件。“等新装备列装以后,我们阵地值守的人员会更加精简,人员轮换率提升也能更好地保障官兵们的身心健康。”
在这里,“战斗”从未息止
“开机开机!”大年初一,记者一行刚回到站部,就听到指导员赵家璀向对讲机下达指令。“无线电静默通知,刚刚解除。”赵家璀介绍说,甘巴拉雷达站地理位置独特,更身兼空中警戒和军民航保障引导的重要任务,“春节这几天我们会更加谨慎。”
老兵值守、党员先上是这支部队的传统。“昨天除夕晚会后收拾现场指导员都下令说‘党员留下’,听得我们这些新兵也想早点入党、参加战备执勤。”张孟刚告诉记者,他们几个同年兵还专门成立了学习帮扶小组,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争取早日通过连队的“单放考试”。
“几次午休时我都看见他们几个娃娃在学习室对着电脑学习专业重点。”赵家璀赞许地说,由于专业不同,新兵们完成“单放”的时长周期也长短不一。“‘小小操纵员连着司令员’,随着新装备的列装和接下来大项任务的接踵而至,我们对‘单放’的标准会更高、更严。这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战场变化要求,也是为了让‘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金字招牌代代传承。”
↑阵地春节贴窗花。朱元强 摄
↑甘巴拉雷达站副站长贾亚东在干巴拉山顶向记者展示接收5G信号。刘帅 摄
↑官兵在5G信号助力下抢红包。刘帅 摄
↑官兵在书吧开茶话会。刘帅 摄
↑阵地除夕会餐。刘帅 摄
编辑:张骄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