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冬奥人造雪,中国突破国际垄断

2022-02-17 15:31:55 环球网 

本报记者 张 卉

奥运健儿在位于北京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展现的高山滑雪滑降、超级大回转等高难度动作时,背后有着中国科技工作者历时5年多的踏雪筑梦。他们打破国际技术封锁,自主研发出适应中国气候特征的冰状雪赛道制作的关键技术,并为中国冰雪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当2015年7月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时,我国雪务工作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掌握雪务保障的核心技术,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的带领下,中国正式组建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哈尔滨体育学院、云顶滑雪公园等科研院校和相关企业参与其中。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证比赛选手能达到每小时130公里至140公里的最高滑行速度,制造合适硬度的雪道是高山滑雪赛道的关键。但之前国内滑雪场都是购买国外的造雪设备,并由这些国外公司负责造雪。因此国外不仅控制造雪设备,还垄断了造雪技术。

与普通滑雪场相比,竞技赛场对人造雪技术要求更高。而冬奥会上,不同比赛项目对雪的密度、硬度和含水量均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最难的是制造高山滑雪比赛需要的冰状雪。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这里拥有中国第一条达到冬奥会比赛水准的高山滑雪赛道,各类雪道总长度约23.1公里,最大垂直落差约925米。普通造雪机造出来的雪密度是每立方厘米0.3到0.4克,而冰状雪密度则需要达到每立方厘米0.65克。冰状雪的过程需要注水,但是注水的时长、相隔时间以及水压等具体的参数,都需要经过反复试验。同时,造出来的冰状雪也要适应中国北方干燥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最终,研究团队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滑雪场开展了大量试验,攻克不同气候条件的冰状雪赛道制造技术,中国人靠自己实现了“雪务保障自由”。

此前国际重大赛事已经普遍采用人造雪以保障比赛用雪质量。但一些外媒却不断炒作环保话题,称北京冬奥会人造雪“破坏环境”“严重消耗地下水。”王飞腾表示,炒作北京冬奥会人造雪的这些媒体“可能不太懂滑雪”。他说,“前两天北京、张家口下雪后,冬奥场馆运营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清理自然降雪。因为自然降雪密度非常低,不适合比赛。”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质也受到很多国际参赛人员的称赞。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表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上的雪质“绝对是完美的”“无法做得更好”。美国高山滑雪运动员瑞安·西格勒表示,“壮观的雪和诱人的地形,创造了超棒的比赛条件。”▲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