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金融科技的发展,实际上已在打开传统金融业务的环节,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分工和社会合作模式。合作的颗粒度从传统的金融、企业、政府和个人,开始细化到环节和流程中。因此,在哪个层面上分工,会决定我们是不是真正进入更细颗粒度的深耕细化和重构的过程。”2月26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新监管环境下银行网金业务的挑战与应对”内部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点评道。
陈道富表示,分工还会涉及另外两个命题:
一是如何协调利益冲突和利益分配。制约分工细化的边界是市场规模和合作成本(交易费用),会涉及不同主体商业模式,以及组织边界问题。
二是重构和合作中的主导权问题。当都是同一种视角看同一件事时,主导权和非主导权取决于市场势力,需要政府保持市场势力的相对均等以形成合理制衡,市场在获取相对主导权中更替和迭代发展。当市场中存在不同视角看同一件事时,主导权可能不是简单的市场势力问题,会牵涉到未来以什么视角打开和不同“世界”中主导权问题。
会上,建设银行(601939)首席信息官金磐石、农业银行(601288)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杨宇红、中原银行行长王炯、度小满金融科技部总经理赵江涛做了主题发言;陈道富、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进行了点评。来自48家银行、35家金融科技公司,以及7家非银金融机构的160余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以下为陈道富发言全文,已经本人审核。欢迎业界同仁就“新监管环境下银行网金业务的挑战与应对”这一话题来稿,阐明您的真知灼见。来稿邮箱:yuchunmin@cfcity.cn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富
感谢新金融联盟邀请我参加本次研讨会。刚才几位演讲嘉宾的发言很有信息量,我很受启发。在此,我谈四点感受和一点思考。
一是网金发展是大势所趋。
发展网金业务是大势所趋,已成业界共识。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看到并认可线上化、数字化的网金发展是大势,是一定要参与的。
不管是因为客户、市场都数字化、线上化了,为适应客户和同业而“不得不”发展,还是看到前景和价值,主动战略转型,都得发展网金业务,都需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二是新规则严监管下市场开始重构。
数字经济世界刚刚开启,金融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也刚刚起步,我们还远未认知透彻融合后的世界,还需要保持必要的谦虚谨慎,合适的规则与监管还需要实践中互动迭代完善。
更需要看到,严监管是规范市场防范风险的,但监管规则调整过程中也会产生风险,不同的规则体系会创造不同的生态,不同的生态会塑造不同的市场发展和微观主体成长的空间和道路。
严监管已是事实,各种对业界会有深远影响的规章制度纷纷出台实施。监管规则改变的“严监管”实际上开启了新一轮市场的重构。过去监管规则不明确,或有一套市场潜在的规则,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市场玩法,微观主体适应甚至主导并实现自我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格局。
新监管规则要求有不同的“玩法”,会触动存量市场,这也会促使现有市场参与者,甚至会吸引新的市场参与者在新的监管规则下寻找新的定位,调适并发展,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市场应会出现重构,最终的主体将是熟悉并适应现有规则体系,并发展出适应市场规律的商业模式的。
三是传统银行网金发展已达阶段性顶部,进入瓶颈期,需要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
所有的演讲嘉宾都谈到了移动终端的见顶、流量转换的见顶,都谈到需要在认知上和组织等方面作出深刻改变。
所谓的“见顶”感受更多偏向移动端,偏向2C端,还没数据显示2B端见顶。2B端发展有短板,可能还需要深耕。
移动端和2C端见顶,实际上反映了银行的网金业务发展要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纯粹“跑马圈地”,然后从线下挪到线上、移动端的红利基本结束了。
这就要求银行“从线上到数字化”,“从渠道到平台生态”,“从交易到经营”,当前就处于这个转换的关键节点,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并不容易,涉及认知、文化、组织和业务等方方面面,很多深层次问题会浮现出来,不再仅仅是增量,还会涉及到存量,部分甚至需要一些革命性变化,超出网金部门和技术部门,甚至业务部门。
四是未来往哪里去?
大行基本上是构建自己的一套网上经营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场景。无论是科技驱动也好、业务驱动也好,都尝试着推动组织、业务以此为中心的调整,推动着“化学变化”。中小银行主要是分解业务和科技要素,寻找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努力推动银行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在共融中试图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银行端是现有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业务的经营者,在从银行的视角与线上、数字化相结合,在现实中寻找保留银行优势并主导银行、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他们在探索这条路。这条路是带有强烈的业务色彩,或者说金融机构思维特点的,着力于在线上使金融业务更有效率、更智能。科技公司将探索的重点放在了如何给金融体系赋能。在“金融与科技持续融合”的总原则下,思考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与金融机构更好的结合。
其实,除了银行和我国现有的科技公司的探索外,还有一条需要关注的探索路径,就是当前被我国严格禁止但在海外有一定发展的“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去中心化”金融是一帮较为纯粹的数字技术的人在探索他们想象中的未来金融帝国。这种探索在中国是禁止,但是从“瞥见未来”的角度,它提供了一个窗口。
“去中心化”金融规模还不大,但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有很多超越传统的做法,非常异想天开的一些做法。相信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是很难想象和理解这些想法的。有些想法很快就要夭折了,有些想法昙花一现,但有些交易还挺活跃,而且海外的一些实业集团甚至金融集团还参与其中。目前来看,这些还远不成熟,而且表达的还主要是纯粹技术路线的探索,特别是交易驱动的一些想法。
探索未来方向的时候,既不宜脱离现实的土壤,在一张白纸上海阔天空的勾划,也不宜被自己的认知、实践所束缚。未来特别是谈论网金发展的未来,很可能是站在现实中的异想天开。所以我觉得把这三个放在一块,可以提供很好的看未来角度,未来也许是这三者的某些结合物,在相互借鉴、结合中迭代展开网金的未来发展。这也许会超越现一轮监管框架设计的理念、模式和结构,但也许我们也不应被现有认识束缚,以更开放包容但相对谨慎的态度,拥抱从传统金融到未来金融带有范式转换特征的重大转型和跳跃。
一点思考:金融与数字技术该如何合作
讨论中有三个关键词:分工、融合和重构。那么,我们的分工、融合和重构要在什么层次发生?
现在谈到金融与科技合作时有个原则,即“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金融的发展也是一部科技应用史,金融与科技从来都是融合发展的。金融总是利用当代最新进技术更好实现人类信任的聚集和再配置,科技也借助金融实现对人的价值。这就会涉及到什么是金融?什么是科技?实践中则涉及到金融业务与非金融服务的区分标准是什么?更进一步,这些年科技金融的发展,有没有使得我们对什么是金融业务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助贷,贷款这种金融业务到底指什么?银行在开展贷款这项业务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环节和流程,如触达客户、了解并评估客户、确定贷款的关键要素、资金划转、贷款资金流向监控和动态评估、到期回收或催收、不良贷款的处置等。贷款业务的所有环节和流程是否都应该是一个闭环,且都应该在银行内部执行?这些环节中哪些环节能有所开放,引入社会分工与合作?关键是,哪个环节是金融,哪些环节不是金融?其实,这些年不仅贷款的环节被细化、开放并有一定的社会分工合作,银行的其他业务,如汇款、财富管理等业务也都有一定的环节细化和分工合作。
显然如果还是将金融业务定义为全流程的闭环,那么社会分工大概率还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把原来自给自足的事,将其中的环节细化,引入社会分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带来了相互的依赖,但也促进了分工和社会合作机制的发展。金融创新过程也是这个过程,功能相对稳定但业务不断变化。
近些年金融科技的发展,实际上已在打开传统金融业务的环节,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分工和社会合作模式。其实不仅金融机构的业务在打开,企业、政府也在打开,甚至个人也在打开。合作的颗粒度从传统的金融、企业、政府和个人,开始细化到环节和流程中。因此,在哪个层面上分工,这会决定我们是不是真正进入更细颗粒度的深耕细化和重构的过程。
分工还会涉及另外两个命题。
一是如何协调利益冲突和利益分配。制约分工细化的边界是市场规模和合作成本(交易费用),会涉及不同主体商业模式,以及组织边界问题。
以资产管理向财富管理发展为例。目前正从资产管理发展到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侧重于不同金融资产的组合以在效率边界上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类似于生产端,是以产品为中心。财富管理从生产端往客户端转移,是以客户为中心,要关注客户是什么样的风险偏好,需要什么样的风险收益组合,会关注客户利益,强调客户的成长和体验。
当然,如果再把投行业务放进来,就会发现投行主要服务于资金需求端客户,更强调业务导向,财富管理更主要是服务于资金供给端,更强调“人”的因素,也会涉及到一些资金需求端。这样就会涉及到利益冲突,这既需要买方和卖方的服务机构隔离,各为其主服务,也涉及到收费模式的选择,是以存量规模收费,业绩收费还是固定收费等,避免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的利益冲突,最好能达到激励相容。
不同的服务是否需要或能否分开,合理服务边界是什么?如财富管理业务,涉及营销、投资顾问、投资者教育,甚至还会有一些资产管理业务。什么样的业务可以而且应该再组合,什么样的业务必须分开?收费模式与商业模式高度相关,是一种利益合理分配以实现有效合作,成为共赢的共同体。数字经济时代,科技与金融的再融合,也需要合适的商业模式。但在市场重构时期这种利益合作方式由谁用什么方式决定?理论上最佳的方式,应该是力量相对均等的市场主体通过业务实践找到一个相互制衡、相互成就的有效商业合作模式。
二是重构和合作中的主导权问题。当都是同一种视角看同一件事时,主导权和非主导权取决于市场势力,需要政府保持市场势力的相对均等以形成合理制衡,市场在获取相对主导权中更替和迭代发展。当市场中存在不同视角看同一件事时,主导权可能不是简单的市场势力问题,会牵涉到未来以什么视角打开和不同“世界”中主导权问题。
金融监管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小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护,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各国更是进一步强调了消费者保护,纷纷成立或独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在金融数据和业务全流程闭环问题上,西方有些国家在推动“开放银行”,通过政府或市场的力量,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业务、交易甚至数据在保证安全、隐私等基础上适度开放,以推动数据共享和新的分工合作模式。
金融和数字技术融合工程的主导权,实际上还存在不同视角问题。
从金融角度,数字科技公司是为银行提供服务外包的,金融机构主导着金融核心环节和核心技能。
但从数字或信息的角度,数据收集、加工处理、价值挖掘等主要环节由数字科技公司主导,仅在价值实现环节是通过金融机构完成的,金融机构是数据价值的实现载体。
这是两个主导权的交融,当前出现了一些分层合作和平台服务的趋势,如形成五层的分层平台,各在自己的世界中主导并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当然,未来金融业务是重点在开发前台,发挥场景作用,还是重点在于实现金融功能,从显到隐侧重中后台,与客户水乳交融。
总之,当前已经处于重大转型变革期,分工、融合、重构已经在发生,关键是各位如何认识和参与,怎么使分工、融合、重构过程给国家带来更大的价值,更有利于促于未来行业的发展。
【关于我们】
新金融联盟(NFA)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讨和行业交流平台。成立以来,联盟共组织各类闭门研讨会、优秀企业参访近百场,议题涵盖数字金融、数据治理、资产管理等方向。部分研讨成果形成报告,呈送给相关部门,推动了业界与监管的沟通交流,助力理事单位的合作共赢。
【学术支持】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CF40每年召开闭门研讨会、大型峰会、国际交流会等百余场研讨会,每年开展课题研究20余项,出版要报、周报、月报、书籍、《新金融评论》(NFR工作论文)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