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财政数据增减 读懂2022年国家账本

2022-03-08 06:40:48 第一财经日报  陈益刊

  [ 判断财政政策力度大小,不能仅观察赤字率指标,更核心的指标是财政支出是否扩大,以及不纳入赤字统计范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因此全面来看,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实际上比上一年有所加大,但也没有搞“大水漫灌”。 ]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各代表团审查预算报告和草案。根据官方公开的《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预算报告》),今年财政总支出超40万亿元,这不仅跟老百姓(603883)生活福祉息息相关,财政收支数据增减之间,也可以洞悉今年积极财政政策走向,这对今年经济稳字当头意义重大。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三组数据,在数据增减之间,读懂2022年国家账本。

  赤字率减,实际支出增,政策有力有度

  为应对经济下行,财政刺激力度需要加大,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提振经济,这就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自2009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持续至今,但力度有变化,其中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力度明显加大,比如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3%。

  因此,财政赤字率增减成为外界判断财政刺激力度增减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2021年疫情得以控制,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当年财政赤字率从2020年的3.7%降至3.2%,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预计财政赤字率在2.8%左右,重回3%以内。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判断财政政策力度大小,不能仅观察赤字率指标,更核心的指标是财政支出是否扩大,以及不纳入赤字统计范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因此全面来看,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实际上比上一年有所加大,但也没有搞“大水漫灌”,这有利于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根据预算报告,在一般公共预算账本里,虽然2022年财政赤字规模(33700亿元)比去年减少2000亿元,但由于今年增加了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以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调动了约2.3万亿元资金,使得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约2.67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远高于收入增速(3.8%)和经济增速(5.5%左右)。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赤字率适当下调,是保持财政可持续的重要举措。通过统筹财政资源,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支出强度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比去年会有较大的提高。

  为应对经济下行,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带动投资和消费。当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投资资金比较依赖举债,其中又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为主,因此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另一个关键指标,是专项债规模。

  近些年专项债规模总体呈现攀升态势,尤其是2020年为应对疫情,专项债扩大至3.75万亿元的历史最高位,去年降至3.65万亿元,而根据预算报告,今年继续维持在3.65万亿元。

  但实际上今年使用的专项债资金远高于3.65万亿元,这将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经济。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部长通道”上表示,由于去年有1.2万亿元左右的专项债在第四季度发行,实物工作量大部分将在今年体现,再加上今年的3.65万亿元,实际投资可用资金更多。

  企业税费减,纾困力度大,企业活力增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国家预计全年退税减税规模达到2.5万亿元。“今年退税减税规模历史最高。”刘昆称。

  去年减税降费规模约1万亿元,今年2.5万亿元税费支持政策明显力度更大,不少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都表示这一规模远超预期。

  今年2.5万亿元税费支持政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新增减税降费政策,规模约1万亿元,与去年接近;另一部分是1.5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之大较为罕见。

  根据预算报告等,国家今年在新增减税降费方面将有以下举措:将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实际税负进一步降至5%;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等。

  在增值税留抵退税方面,国家今年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另外,国家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告诉第一财经,今年更加突出减税降费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主要瞄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科技企业等。更加突出结构性,努力将短期的减税降费与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的长远需要结合起来。比如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改革力度,既能显著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利于规范和优化税收制度,是今年减税降费的“重拳”与关键一招。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将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减税降费超出预期。在持续多年大规模减税降费之后,还能有这样的减税规模,确实不容易。这充分说明政府在与市场主体共渡难关,共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挑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

  中央部门支出减,地方保民生支出增

  根据预算报告,为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国防武警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储备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在连续多年严控中央部门支出基础上,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同时,全力保障部门履职需要,教育、科技不纳入压减范围。

  与中央部门支出削减相反,为了保障2.5万亿元退税减税政策不折不扣落地,以及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不出问题,今年中央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刘昆介绍,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今年要扩大财政支出,很大的一方面就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确保2.5万亿元减税退税的政策落到实处。”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中央部门支出连续三年负增长,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而是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支持民生福利和市场主体支出持续增加,这体现了财政政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根据预算报告等,今年财政主要收支政策重点之一,是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包括国家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4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1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另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安排1650亿元、增加84.76亿元。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