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也是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
同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下一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有何发力重点?3月8日上午,今年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透露了许多重要信息。
力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部长通道”上表示,制造业在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要解决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问题,使制造业整体水平不断跃升,支撑整个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去年三季度以来,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工业经济稳增长承压。一系列提振工业经济、稳定工业增长的硬招实招密集发力,提振效应不断显现。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着力解决制约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掣肘问题,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通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可以同时起“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目标,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理性目标。
肖亚庆强调,下一步,首要就是把中央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扎扎实实落细落到位。各个地方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减税降费的大措施,也有加计扣除、鼓励创新、鼓励增加出口、鼓励提升消费的具体举措。
近半个月来,工信部面向工业大省、重点行业、中小企业密集展开新一轮调研,分析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难点,推动更多针对性的支持举措尽快“落袋”。
肖亚庆表示,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大宗原材料的供应问题,还有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问题,这对一些企业或行业是有影响的,将在这方面做细做实各项工作,使得供应链畅通、产业链完整,发挥好产业门类齐全优势。
胡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是着眼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长期发展,还涉及产业链的安全问题,与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环境变化相关,也是我国制造业迈向产业中高端的努力方向。
“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仍然是重点努力的方向。”肖亚庆表示,制造业在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要解决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问题,使制造业水平在一些行业、一些领域的突破基础上,整体水平能够不断跃升,支撑整个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还要创造更好的环境,做好服务工作,做好政策支撑工作,形成合力,支持制造业做优做强做大。
5G基站今年力争超过200万座
肖亚庆表示,现在我国5G网络是世界最领先、最大规模的,基站总数已经超过了142.5万座,实际连接的用户也超过了5亿。下一步,还是要在基站建设上进一步下功夫,今年力争超过200万座,打好网络基础。
他表示,应用方面,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丰富应用场景,也鼓励更多的应用案例、应用场景、应用软件、应用实践不断涌现,我们将做好推广和引领示范,使得5G的应用更广泛地涌现出来。
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的目标是5G基站新建60万个以上。而且要按需建设优化布局,加强面向企业厂区、工业园区这些重点区域的网络覆盖。同时提升在高铁、交通枢纽、购物中心等人员密集区的覆盖深度。
田玉龙表示,5G正式商用以来,为推动新基建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国的5G建设和应用保持了全球领先水平。目前5G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一级和所有县城城区、87%的乡镇镇区,覆盖面在全球一定是领先的。这对稳增长、稳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肖亚庆还透露,5G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要形成合力、相互融通,使得5G的发展在技术上保持领先,更多创新。在发展5G的同时,考虑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演进方向、演进技术路线,为下一代通信技术6G的发展提前谋划,提前做好部署,这也是5G发展的成果,也是5G未来发展的延续。
科技谋落地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的任务部署,并将其列为今年七大任务之一。
8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部长通道”上表示,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也是科技部工作的主线,将从几个维度来做。一是从综合集成、系统部署来抓扎实落地。二是要抓重点抓落实。三是要各方形成合力来抓落实,把各部门、地方、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我们要抓住一些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我们把基础研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王志刚举例说,同时,要优化创新生态,在创新环境上来抓落实。在政策、法律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以科技人员为中心,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重点来推动落实。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建宇看来,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他也一直关心政策的实际落实问题。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科研经费“包干制”为例,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建宇就提过一个关于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的建议,包括明确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中对人投入的比例等。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发布,扩大了包干制的实施范围以及提高经费投入对人的比例。“这个政策的落实和实际推进就非常好。”王建宇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
数据显示,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在产出方面,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7万亿元。我国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达到了去年的第12位,提高了22个位次。
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愈加凸显。去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告诉第一财经,相比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增速及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学术部门,而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高,这是亟待加强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等。
王志刚在部长通道上表示,企业是市场主体,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必然要成为创新主体。下一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强调的是,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大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作为创新的主体,只要自己能够有这个能力,就会在国家层面上提供机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