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备受瞩目的2022年全国两会继续进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压力之下,今年的宏观政策取向受到各界关注。
今年设定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是基于什么考虑?如何看待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怎么应对这些挑战?全国两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进行了专访。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王一鸣强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更要看到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活力,短期经济下行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设定5.5%的预期增长目标体现主动作为
NBD:过去两年我国GDP平均增长5.1%,今年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高于5.1%,但是低于去年的6%,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一鸣:去年设定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是考虑了跨周期调节因素,政策要留有余地,但中国经济具有超乎想象的韧性和活力,面对多重压力和挑战,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年依然实现了8.1%的增长。
今年预期增长目标设定为5.5%左右,高于过去两年平均值,是一个积极的安排。
首先,设定5.5%的预期增长目标主要是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今年的就业压力较大,仅高校毕业生就达到1076万人。就业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速,才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也才能更好保障民生和防范风险。
其次,设定5.5%的预期增长目标体现了主动作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设定5.5%的预期增长目标,有利于引导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第三,5.5%的预期增长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我国要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十四五”时期应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5.5%的预期增长目标与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大体是一致的。
第四,5.5%的预期增长目标是在高基数上中高速增长目标,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大政策力度,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作为。
稳定市场预期尤为重要
NBD: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王一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但也要看到,三重压力也有一些新的边际变化。
首先,供给冲击已有所缓解。能源供给明显改善,煤炭价格趋稳,电力供应持续稳定。运力受限有所减轻,国内贸易和出口运价总体回落。但受近期地缘政治事件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攀升,供应链重趋紧张,供给端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其次,需求走弱仍然比较突出。受疫情散发和居民消费倾向影响,消费延续疲弱态势,特别是服务消费仍比较低迷。投资内生动力不足,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制造业投资后续动力不强,稳出口难度有所增大。
再者,稳定市场预期尤为重要。目前企业预期有所改善,但受疫情散发和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影响,对市场前景仍有担忧。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稳住预期,需求潜力才会释放出来,供给和需求才会形成新的动态平衡。
面对三重压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更要看到中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具有强大韧性和活力,短期经济下行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要更加注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NBD:刚才谈到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您有哪些针对性建议?
王一鸣:今年经济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消费和投资都明显偏弱,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注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3.2%的赤字率下降0.4个百分点,赤字规模相应减少2000亿元。赤字规模减少了,主要是为了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但财政支出力度并没有减弱。考虑到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来结存的利润,以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实际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左右,政策力度是明显加大的。根据预算报告,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支出规模为26.7万亿,同比增长8.4%,这大幅高于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的实际支出同比0.3%的增速。
财政政策在实施上重点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加大减负纾困力度,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与此同时,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
总之,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将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NBD:当前,数字经济越来越多地赋能实体产业。您曾提到,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可以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为稳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能否请您具体阐述一下?
王一鸣:当前,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呈现智能化趋势,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定制日益成为主流制造范式,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型,企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制造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诸多新特征。
一是数字技术加快向制造领域渗透扩展。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消费领域数字化转型更为活跃,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视频直播、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促进供需时空匹配,降低交易成本,释放巨大的消费潜能。走向未来,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调、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蓬勃兴起。去年底,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4.7%,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70.9%,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更高水平的价值创造。
二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消费互联网迅猛发展,形成了若干在全球处在领先地位的网络平台公司,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将迎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浪潮。目前,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100家,连接的工业设备达到7600万台(套),平台汇聚的工业APP突破59万个,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正在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三是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强化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实现精准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和能耗管理,精细管理工业企业工艺、制造、物流等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有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可以减少20%以上的碳排放。
综上所述,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加快推进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构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也有利于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有效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激活创新生态,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盈利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突出工作重点
NBD: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大多是传统产业,对于如何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您有哪些建议?
王一鸣:“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迈向全面扩展期。要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变革,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
第一,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广一批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组织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推行普惠性的“上云用数赋智”服务,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融入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并夯实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基础。
第二,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智能制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围绕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融合型技术领域,加快前瞻性布局,面向行业需求,在通用设计中兼顾专业需求,打造可用性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培育平台化设计新模式,发展平台化、虚拟化设计工具,推动设计和工艺、制造、运维一体化,推动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位、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
第三,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对数据采集的精度、传输速度、存储空间、计算能力和智能化加工应用的要求大幅提升。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云网协同发展,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性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性平台,打造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
第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数字服务企业跨界创新,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布局、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鼓励开源科技创新,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建设,促进创新模式的开放化演进。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自主供给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第五,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IPv6和5G网络建设,推动5G商用和规模化应用,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新型网络,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在传统基建中,政府往往是主要投资方,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在新基建中,要鼓励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更好对接市场需求,提高投资效率和技术先进性,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合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