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022-03-10 02:45:56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在两会期间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话题涉及经济、资本市场、绿色金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多个方面。

尚福林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要继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合格投资者和中长期资金。需更加关注金融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预判,做好应对预案,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在发展中仍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应从何处着手?

尚福林: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完成了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新动力(310328)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形势比预期更加复杂、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困难比预料的更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主要表现在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给冲击主要表现在供应链受阻,企业生产面临缺芯、缺电、缺柜、缺工等生产要素短缺等问题。两者相互叠加让一些市场主体对发展前景产生担忧,导致市场预期不稳。

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我国率先走向复苏,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充分展现了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的特点。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首先,稳预期要先稳宏观环境。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宏观稳定是最稀缺的资源。多采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与产业、环保等政策间统筹协调。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充分考虑政策衔接和叠加效应,让政策实施效果更加精准。

其次,稳预期关键是要稳市场主体预期。微观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民生、就业。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群体的支持,畅通财政、金融政策直达机制,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加大对制造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微观基础。同时,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障公平竞争,提振市场信心。

最后,稳预期要依靠创新驱动。稳增长不能走依靠粗放式手段的老路,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长远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有利于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迭代革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势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和经济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市场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尚福林:金融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是金融的重要使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金融业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的融资需求,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服务制造业、新兴产业,完善科技领域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恢复和良性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在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金融的主要矛盾也在供给侧。金融业应当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供给质量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继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融资结构,增加资本供给,发挥资本市场在长期投资和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创新活动中的优势作用。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用改革的办法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发挥好国内巨大市场优势、释放内需潜力。

二是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提供融资保障。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发展绿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三是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进一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机构优势,对接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结合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探索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提供综合化、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四是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约束和惩戒机制。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撬动作用,以担保增信、风险补偿等形式提高企业融资获得率。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夯实市场信用基础。

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

合格投资者和中长期资金

证券时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在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尚福林: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提升资本市场整体信用水平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要求。与此同时,注册制改革不仅是发行环节的改革,而是涉及资本市场全要素、全链条的改革,牵引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由于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注册制改革必须稳步推进。

2018年以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展开,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继成功落地,配套制度规则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正在逐步具备。注册制改革的基本逻辑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贯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把选择权交给市场。

一是强化信息披露。资本市场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市场。债券和股票发行都需要信用支撑,要求参与者诚实守信。只有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投资者才有可能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选择。注册制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则并严格执行,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夯实信用基础,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

二是完善市场发行定价。因为担心高价发行而设定的高价剔除机制以及网下询价安排让打新股成为“无风险套利”,助涨了短期资金炒作,容易造成价格泡沫。同时,一二级市场间的价差空间影响了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效果,也容易让企业经营者把上市作为财富套现的捷径而不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在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基础上,给予市场充分的定价自主权,建立市场化的股票发行询价制度,提高机构投资者询价质量,降低寻租空间,更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中介机构要各司其职,构建以信息披露和市场化定价为基础的中介机构体系。压实中介机构核查验证和专业把关责任,把核准制下的监管部门把关作用内化为中介机构的主动行为。

四是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我国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30%,交易占比达到七成。中小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独立识别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较弱。中长期资金的规模比较小,定价能力不强,也是造成市场波动大、换手率高的因素。要培育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合格投资者和中长期资金。

五是坚持依法从严监管。推进注册制改革过程中,要统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退市机制、多层次市场等一系列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应当更加注重对资本的规范引导,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创造资本市场良好生态。

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

金融支持政策

证券时报记者:“双碳目标”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各行业的方向和目标。要发展绿色金融,您有哪些建议?

尚福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1年,金融业在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截至2021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15.9万亿元,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双碳”工作也是一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客观认识我国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200年的工业化进程相比,我国传统产业占比仍比较高,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更紧、难度更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都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对金融而言,服务绿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是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政策。以支持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进一步健全统计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对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活动开展有效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项目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加强碳市场建设,拓展金融创新领域,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不断扩容提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探索以环境权益为内容的抵质押方式。拓展绿色保险覆盖面,发展绿色信托、绿色投资,满足与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关的投融资需求,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三是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风险管理。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前瞻研判传统能源和高碳行业的潜在经营风险,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积极探索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坚持持牌经营规则

证券时报记者: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部分行业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存有金融风险隐患,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平稳推进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处置?

尚福林:随着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经济与金融已经高度依存,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统筹发展与安全,就要更加关注金融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预判研判,做好应对预案,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由发散转向趋于收敛。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断加大,一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以化解,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压降,互联网金融领域业务得到规范。

“十四五”时期,经济处在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时期,实现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等目标面临诸多挑战,金融风险释放压力增大,并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征。受疫情冲击影响,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增加,许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显现,个别中小银行风险较为突出,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加,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都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抓住重点,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妥善应对疫情影响下不良资产反弹。持续整治高风险业务,有序推进高风险机构处置,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严防资金“脱实向虚”。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推进金融机构自身化险,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推动金融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强金融领域法治建设,完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规则。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发挥宏观政策牵引带动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近几年,为了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行业打出了政策组合拳,下一步要让金融“活水”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更多强劲动力,您有哪些建议?

尚福林: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经济活力的表现,也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这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相关部门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天然特性,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是世界难题。妥善处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打好“组合拳”。

一是发挥宏观政策牵引带动作用。在货币政策方面,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继续采取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夯实市场的微观基础。

二是发挥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匹配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共担的优势。

三是发挥银行机构的内生激励作用。要让银行内部真正建立起“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在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全面向小微企业倾斜。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和模式,提高银行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是发挥政府的引导撬动作用。发挥好地方政府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国家出资、市场运作”模式,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搭建政府牵头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把工商、法院、交通、税收、海关等涉企政府信息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与金融机构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为小微企业客户精准画像。

五是发挥社会信用环境的托底作用。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建设现代信用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提倡契约精神,把商业信用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商业信用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发挥信用建设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滋生着一些问题,您如何看待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看待数字化发展给金融体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尚福林: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我国金融业一直是积极实践者和受益者。金融科技从模拟手工到人工智能,从提高效率的手段,到如今深度参与生产、创造价值,不断迭代进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还将加快,会在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中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数字化趋势使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加了金融体系关联性和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在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中,催生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同时,也必然会不断面临新问题,有一些是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金融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改变,金融要始终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行业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要妥善应对数字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利用数字技术加快与各类新消费业态融合,拓展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借助科技手段降低金融服务的物理、时间、经营成本。

二是坚持金融行业的基本规律。筑牢金融与科技风险防火墙,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行为监管。根据不同类型特点,制定与经营特点相匹配、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既要防范传统业务数字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要防范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业务的风险。

三是夯实信息科技基础。关注数据标准与数据安全,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增强数据挖掘能力,提升数据的可得性、便捷性、通用性。同时,做好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保护工作,防范信息过度收集、滥用和泄露等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