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这是在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这一增长目标,既要加大宏观政策力度,也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数字化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何顺应数字化转型新趋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微企业参与度,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就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多管齐下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21世纪》:你强调,数字化转型正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如何深化重点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在企业、技术、平台、人才等方面如何加强?
王一鸣: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由消费领域向制造领域渗透扩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调、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蓬勃兴起,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目前,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100家,连接的工业设备达到7600万台(套),平台汇聚的工业APP突破59万个,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正在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深化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在企业层面,需要加快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位、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在技术层面,围绕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融合型技术领域,加快前瞻性布局,面向行业需求,在通用设计中兼顾专业需求,打造可用性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在平台层面,培育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性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性平台,打造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云网协同发展,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在人才层面,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尤其是掌握网络、数据、制造、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大数字化高端人才培养,依托数字化平台引进一批高端信息技术人才,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21世纪》:中小微企业是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点,怎样有效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王一鸣: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在中小微企业。大企业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能力较强、进展较快,但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明显滞后,普遍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等问题。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和政策层面多管齐下,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
首先,从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最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推广一批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在通用设计中兼顾专业需求,打造可用性强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其次,依托“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案例,为各行业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引领。
第三,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服务商,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成本低、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有条件的链主企业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带动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第四,加强对中小企微业数字化转型财税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机制,加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规定设立专项资金,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社会投入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扶持。
智能制造是数实融合的重点领域
《21世纪》:如何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平衡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王一鸣:智能制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的重点领域。要推动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调、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业态发展,培育平台化设计,发展平台化、虚拟化设计工具,推动设计和工艺、制造、运维一体化。同时,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位、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
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监管和创新两手抓。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完善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明确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建设行业自律机制。完善数字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技术和能力水平,保障企业数据资产权益和数据安全。另一方面,完善数字经济监管体系,要以维护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最大化鼓励创新为取向,同时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
《21世纪》:在强化创新驱动中,如何加快疏通产学研用通道,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310328)?
王一鸣:应该看到,我国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一些短板和制约,主要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高端人才供给仍显不足。在终端产品领域,比如移动终端、通信设备等,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中间品依然是短板。
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数字服务企业跨界创新,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布局、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鼓励开源科技创新,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建设,促进创新模式的开放化演进。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构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也有利于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有效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激活创新生态,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盈利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卜羽勤,报道 编辑:周上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