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是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实现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应当如何支持碳排放“双控”,有哪些减污降碳激励约束的金融政策值得期待?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将放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将进一步释放绿色低碳的投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应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清洁能源领域,以更高的效率支持清洁能源相关行业企业发展。
为何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意味着什么?
“实施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转变,可以更精准和科学降碳。”中诚信集团总裁马险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能耗“双控”是为了节约能源,控制碳排放和污染排放,但是能耗“双控”很难精准地减污降碳。
在马险峰看来,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将会对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政策将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加大新能源规划开发,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激励企业消纳绿色低碳电力,促进传统高能耗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激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UNEPI中国顾问郭沛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郭沛源看来,两者相同之处是高效利用,不同之处在于谁更清洁利用。在能耗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源类型换成更低碳的能源,也可以实现碳排双控目标。
在此转变中,金融机构对于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清洁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机构应将支持清洁能源纳入重点工作范畴,加强产品创新,改进服务模式,相关业务政策向清洁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项目倾斜,结合机构特色灵活推介信贷产品,加强清洁能源产业信贷投放,提升有效融资需求的获贷率。
碳排放“双控”如何释放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将进一步释放绿色低碳的投融资需求。
根据国内外主流研究机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仅“碳达峰”直接支持的相关行业投资规模可达100万亿元以上。
郭沛源表示,对金融机构来说,在理解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异同的基础上,重要的是找到碳排“双控”的衡量指标。
一方面应把碳排相关的指标纳入到业务评估中,譬如银行将客户或项目的碳排放总量或碳排放强度,作为授信和发放贷款的一个准入要求。
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角度,了解全业务口径下,各类资产的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高低,以便制定与碳排“双控”一致的业务政策措施,逐步降低金融机构资产的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
“金融机构要增强对其投融资活动开展碳核算的能力。”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主任白韫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外,金融机构可以放心地加大对新能源上下游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此前,新能源行业会受到能耗“双控”约束而发展受限。碳排放的“双控”则较精准明确,明显是不鼓励高碳排的煤炭等化石能源行业,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发展。
“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需求。”马险峰表示,“双碳”政策背景和趋势下,金融机构在战略和业务层面都需要关注企业碳排放的总量和加大对企业减排支持力度,以及自身金融资产的碳排放:
首先,金融机构要核算全口径的碳排放,制定碳中和及分阶段实施时间表。一是开展机构业务范围金融资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二是根据业务发展预测未来自身温室气体增长趋势,设立短期(2-3年)、中期(未来5年)及长期减排目标,保证目标切实可行。
第二,以碳中和为目标,制定低碳金融发展战略,一是要自身运营碳中和的减排措施,二是在支持金融资产层面的碳减排措施。
第三,梳理纳入碳市场控排行业贷款存量项目和企业,实施碳排放挂钩的信贷政策,一是关注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中的拟授信客户的碳排放和履约情况;二是将控排企业履约情况和碳排放作为贷款定价的考量因素。
第四,开展环境气候风险评估,管理气候环境风险敞口,识别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对标国际标准,计算棕色资产及其碳足迹)以碳中和目标为压力情景设置,量化评估转型风险导致的资产风险。
第五, 开展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一是对标国际先进实践和框架(比如TCFD,CDP,PCAF等),建立金融机构管理的资产碳核算、报告和披露制度;二是建立收集、核算和评估企业客户/资产组合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的内部能力;三是完善银行授信业务标准,保证在符合其它目标的同时不损害“碳中和”目标。
哪些绿色金融政策可期?
2021年是绿色金融政策频频落地的一年。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明确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更加清晰。
今年还将有哪些减污降碳激励约束的绿色金融政策落地?多名业内人士表达了期待。
马险峰认为,今年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绿色风险权重调整、绿色项目担保和贴息等政策值得期待。
白韫雯认为,金融监管可能会相继出台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的标准,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投融资活动层面的碳信息披露;未来获得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相关银行可能会被要求提供更详实的贷款项目层面的碳减排数据,并要求对外公开。
汪惠青认为,从政策导向来看,今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低碳技术、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领域,将是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关键发力点。
去年,央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以低成本的资金撬动更多商业银行向助力双碳目标的领域投放资金。
截至目前,央行通过两个工具分别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08亿元、134亿元,其中碳减排贷款带动年度碳减排47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汪惠青表示,年初以来,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金融政策工具陆续成功落地,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减排重点领域,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后续随着相关行业融资需求增加,两项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金融机构优质项目摸排工作持续推进、信息披露体系持续完善,两项金融政策工具的落地有望加速,支持项目也将呈现多样化。
关于减污降碳激励约束的绿色金融政策,绿色直接融资也是今年值得期待的激励政策。
实际上,今年以来发展绿色直接融资也提上了议程。不久前,上交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就是值得关注的激励政策。
“绿色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并有望加快扩展到非上市公司,在全社会范围形成主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良好氛围。”汪惠青表示。
(作者:李德尚玉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