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BA.2亚型以超过新冠病毒以往所有变体的传播速度传播,中国的“动态清零”要跑赢病毒,关键仍在于核酸检测的早发现速度。中国已启动区域核酸检测限时,要求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任务。
3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下称“第三版指南”),为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质量和效率,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所在的设区市,包括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任务。
而此前,根据城市人口规模不同,核酸检测要求完成的时限不同。有48小时完成的,有72小时完成的。
如何在24小时限时完成划定范围的核酸检测,成为当前疫情暴发地所在城市的迫切工作。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防控早发现的一把利剑,这把剑的出手速度决定了早发现的速度,亦是与奥密克戎对决中取胜的关键所在。
3月23日晚,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听取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部署下一步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会议指出,严格核酸筛查,优化组织、加大布局,加快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强化“采、送、检、报”全流程协同和精准调度。
同日,天津市召开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议,同样强调要加快提升核酸筛查能力。加强采、送、检、报各环节精准对接,加强检测人员力量调配,及时排查解决区域大筛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核酸检测效率。
根据目前对奥密克戎已知的科学信息,它的传播速度再度提升。3月10日,香港大学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香港葵涌邨逸葵楼暴发的BA.2病例,发现倍增时间非常短,每1.28天增加一倍,这是前所未见的速度。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证实,奥密克戎BA.1亚型的传播速度比德尔塔增加了70%多,BA.2亚型又比BA.1亚型增加了60%多。
也因此,在以“早发现”为灵魂的“动态清零”政策中,核酸检测成为这一轮防控中的重点抓手。
“我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捞干净社会面的感染者,才有机会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清零。否则以奥密克戎的隐匿性、传播速度快,如果核酸检测捞的速度慢,传播势必叠加蔓延,而防控和管控区域也会重复叠加出现,将付出更大的防控成本。所以,我们首先得圈住,再筛查捞净,措施必须到位。”一位地方疾控工作人员表示。
一位公共卫生专家也对记者表示,与病毒赛跑,尽快捞净,这是动态清零政策的重点所在,要尽量把每起疫情消灭在最小范围、最短时间内,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为了做到早发现,多地也在加快推进核酸检测。
3月20日,郑州发布关于金水区等8个城区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通告,提出从21日9:00开始采样工作,16:00完成采样工作。
3月23日,在“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十六场新闻发布会上,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赵继凯介绍,沈阳决定在24日至30日期间,在全市范围开展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全员核酸检测。
3月21日~23日,江苏南京对10个街道进行“一天一检”,对27个街道进行“三天两检”,其他街道“两天一检”。
核酸检测需求加强,但挑战也扑面而来。
“采、送、检、报”一个都不能少
24小时竞速,挑战的不只是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3月22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区域核酸检测更多是一个社会的动员和组织工作,所以需要动员很多方面的力量,并且每一个环节都要能够无缝有效衔接,才能够保证实现无论是多大的人口规模都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的目标。
比如,对于居民,如何更好地组织好,避免造成人员的拥挤聚集导致采样点的交叉感染,提高采样的效率;采样以后,能够确保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把采到的标本尽快、精准地送到实验室,和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匹配起来;检的环节,保证实验室都能够发挥最大的产能,既不造成样本过多积压,导致检测效率降低,也保证实验室能够满负荷运转,不会有闲置的仪器设备。同时实现质量和效率的控制;阳性的混管信息出来之后,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判断出10个或20个人中谁是阳性的,并且尽快转到隔离设施或定点医院等。
能否无缝衔接,将关乎这个竞速。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在发布会上也表示,核酸检测不仅仅是大家看到的社区人员发动、志愿者维护秩序、医务人员采样检测等,还包括了重要的信息支撑、采送检匹配调度、阳性结果快速处置、物资保障、医废处置、新闻宣传、综合协调等方面。
“任何一个环节的衔接不好,都会影响核酸检测的速度,最终影响24小时的战斗成果。”一位核酸检测负责人表示。
为了“24小时限时战”,第三版指南建议地方建立组织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并成立9个工作专班(数据统计专班、采检匹配专班、样本转运专班、阳性结果处置专班、物资保障专班、质量控制专班、医废处置专班、信息化保障专班、综合管理专班),做到职责清晰、落实到人,不出现责任空白。
对于“采、送、检、报”这几个环节,上述核酸检测负责人表示,目前采和送的环节耽误时间不是太多,只要有人力,采的速度很快,把样本送到实验室也不会太久。问题就出在检测环节。因为每一批次检测至少需要3~4个小时,一台设备一天最多做6批,每批100个样品不等。整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对样品整理、扫描、登记,处理样品的管子,然后进入检测程序。如果这个批次全部是阴性还好,可以直接通过机器上报检测结果。但一旦出现阳性,由于目前是10混1或者20混1,就需要再逐个做三次核酸检测进行核验,即便是单独设备来核验,也得3个小时。
湖北一位从事医学检测工作30多年的专家则也告诉记者,在“采、送、检、报”中,难就难在“采”和“检”又是重中之重,采又要准确又要快速,不停地采集样本后,检测时间不够也不行,采集人员和检测人员压力很大。
缺人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焦雅辉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在当地的核酸检测能力不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大规模的移动支援核酸检测能力就至关重要,比如大产能的汽膜式、车载式、方舱式的,在单管能力每天1万管以上的,甚至是5万、10万的,能够迅速扩充到20万、30万的核酸检测能力的匹配,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诊断试剂供应和试验室操作来说,问题不大,主要是缺人,缺熟练的核酸检测员。”上述核酸检测负责人表示。
上海宝藤医学检验中心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目前该中心最为紧缺的就是熟练PCR核酸检测员,如果有更多经验丰富的核酸检测员,就能快速提升检测量。
上述从事医学检测30多年的专家说,在PCR实验室,检测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才能上岗,才能保证核酸检测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在样本量大的时候,更需要专业成熟的核酸检测员。
24小时竞速更考验科学精准
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科学精准”也是第三版指南的另外一个关键词。相较于第二版指南,第三版指南将“全员”修改为“区域”,区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
这里的“区域”包含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既可能小到一个楼栋,也可能大到全市范围,具体要由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研究确定,并动态调整。
也因此,能否通过科学精准的流调掌控感染风险,进而科学划定防控区域,也是考验地方能否实现24小时竞速的重要前提。
“如果对于风险掌控非常精准、非常有把握,可以更加精准地划定核酸检测的区域范围。”焦雅辉表示,并不是说每一次都要做整个城市的全员核酸检测,如果疫情发现得较晚,已经传播了相当一段时间,并且呈点多面广的分布,就有必要扩大核酸检测的范围,这样才能够避免风险会被遗漏的情况。如果随着核酸检测的推进,更多风险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就要根据每一轮核酸检测情况、感染者来源,不断调整缩小核酸检测的区域范围。
最终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是所有的感染者都是在集中隔离点、封控区内发现。也就是说,把社会面上的风险都已经控制住了,就不需要再做大范围的核酸检测了。
上海市经信委生物医药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两天上海每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又有所提升,单人单管接近200万份,如果按10人混检的情况,从理论上讲,单日最大检测能力可达2000万人次。
“按这个数字,目前上海各机构是具备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任务能力的,但在实际情况中,按照国家规定,有几类人群是必须做单采单检的,比如说封控区人群、第一次采样完指标异常需要复核的,还有重点岗位医护人员等,这就会占用一部分核酸检测能力。”上述负责人说。
为更快速度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效率,上海市经信委介绍,正协调保障45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24小时满负荷运行,加强采样检测匹配调度,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比如,设立驻厂专员机制。建立市区联动、纵向到底的统筹机制,组织委内机关干部并动员相关区抽调人员,派驻到45家核酸检测机构现场进行统筹协调,深入了解采、送、检、报之间协同的瓶颈问题,依托设备、人员、建设、物流等保障工作组,协调解决困难诉求。快速解决紧急检测任务。完成防控指挥部和各区需要紧急协调的检测需求;紧急协调移动检测车支援采检等。针对检测人员短缺,全力排摸在沪的核酸检测专业人员,为检测做好人员储备。针对实验室短缺,在市区共同协调支持下,加快建设气膜实验室并加紧投入使用。
有专家表示,虽然24小时竞速的挑战很大,也对地方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是疫情早发现的关键,也能够确保各地在和奥密克戎的决战中不落后手,赢得战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