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让大数据技术成为消费者防坑维权“利剑”

2022-03-29 11:05:42 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楠】1991年3月15日,一档名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节目的诞生,成为了唤醒消费者维权意识的第一道春雷。彼时,这个融合了文艺与对伪劣产品曝光与批评的节目,便是3·15晚会的前身。迄今为止,3·15晚会已走过31个年头。

从最初被曝光的热水器质量问题到电信行业黑幕,从银行卡被盗刷问题再到苹果手机售后服务“双标”, 3·15晚会造成的舆论轰动,推动了消费者维权个案的进展,也增强了消费者的权利意识。

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消费场景也随之加速拓宽。但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除了传统消费领域的突出问题外,一些新消费业态的纠纷也随之出现。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技术进步在改变生活的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欺骗”和风险,消费者更要善用科技手段看清信息防坑避险,将潜在风险扼杀在摇篮。

货不对板,“李鬼”难题频现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3·15晚会上,直播成了重灾区。依托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具备互动性高、价格低廉等“天时地利”的直播电商已成为消费者网络购物的重要方式。但直播电商产业在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因主播进入门槛低,商品、供应链审核机制有待完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时有发生。

根据最新发布的《网民网络购物安全权益保护满意度专题调查报告》显示,虚假宣传、售卖假货、个人信息泄露,则成为网购者认为仍有待治理的三个主要方面。

“双十一”期间,原告李某在某直播平台上看到河北某机械制造公司出售农用车的广告,于是通过微信与对方签订买卖合同,购买了两台农用车,价款共计110000余元。收货后,原告在使用中发现该农用车的发动机实际功率小于合同约定的功率,且该公司并无农用车生产资质,农用机牌照也是假的,最终李某将该公司告上法庭。

对此,太琨律创始合伙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朱界平分析,诚信经营是市场主体的基本遵循。经营者销售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产品信息应当准确无误,不得作虚假宣传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在销售中不得有欺诈行为,否则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公开报道,直播卖货长久以来存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以假乱真等消费侵权乱象,白酒、黄金、奢侈品、保健品等贵重商品相关问题尤甚。杭州李女士通过直播购买了某知名黄金品牌首饰,开发票时才发现“李鬼”嫌疑。在天眼查App搜索公司名称,她发现这条项链的品牌商在几年前就身陷商标权纠纷案件。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900余家直播电商相关企业,从注册时间上看主要成立于2016-2019年。其中,19.3%的相关企业曾出现经营异常,4.3%的相关企业曾遭到行政处罚,严重违法信息不完全统计10余条。

尚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芳告诉记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知识产权相关的重磅文件,企业的知产维权案例也不断增多。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不妨留个心眼,借助大数据技术辨别企业是否拥有商标著作权,看清山寨商品风险。”王芳建议。

消费前先学会“看”风险

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医疗美容行业日益火爆。而在本次3·15晚会中,非法私人工作室、美容院招摇行骗、医疗事故等医美行业乱象更被重点提及。

根据央视曝光,在培训过程中,各学员互相进行注射,老师自称执业医师,但却并无职业资格证。这些机构还宣称一对一辅导、手把手教学、零基础包教包会。经过几天的简单培训,学员即可拿到高级美容医师证书……

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颜值经济相关企业共产生了3.8万余条被执行人信息,680余条行政处罚信息,80余条严重违法信息。

想要变美更安心,一双火眼金睛最重要。

在天眼查App广场中,众多消费者便在上面反映了自己的被坑经历与维权经验,而不少用户更是进一步通过查询涉事企业的诉讼关系、行政处罚等信息后,发现该企业问题多多,最终将“坑”及时扼杀在了摇篮中。截至目前,该活动已有超53.9万名用户参与。

对此,泰和泰(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司阳告诉记者,作为普通消费者,在接受医美服务前,要尽可能获取更多医美行业知识,查询到医美机构的详细信息、相关医师资质和既往处罚警示情况等信息,以最大程度在前期规避医美行业存在的风险问题。

“想了解一家医美机构是否虚假宣传,可查看该企业的成立时间、经营范围里是否包含医美相关业务、该企业目前是否处于存续状态等工商信息,迅速摸底基本情况,防止被骗。”天眼查相关产品负责人表示,消费者如果想快速判断医美机构是否有违规经营的潜在风险,可应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帮助消费者做到“看清真相,安心消费”。

让大数据技术成为防坑避险“利剑”

“公平守正,安心消费”是今年央视3·15晚会的主题,相比往年,今年更强调公正、合理、平等、安心。尽管今年的3·15晚会已经结束,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美好愿景仍在持续。从宏观层面,3·15晚会曝光的案例是全国范围的、具有典型性的、普世的;而在微观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3·15,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大小不同的维权经历和需求。

正所谓公平是守护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参与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作为当代平台型企业,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为公众与社会营造可信、安心的商业环境,帮助消费者做到“看清真相,安心消费”。比如河南郑州老太花费50余万在养生馆买保健项目被骗事件,通过天眼查等商查平台就可以看到涉事产品甚至没有医疗保健资格,从而给消费装上一道防火墙。

近日,中消协发布了《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从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更提出五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管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更有效的网络消费者投诉和预警机制,及时发出准确的消费风险提示。

“消费者在消费时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尽量避免‘上当受骗’。在消费过程中,可先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等工具查验生产者、经营者信息和相应资质,在签订合同前要求经营者详细介绍商品和服务,了解产品和服务信息,认真阅读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条款。”王芳说。

对此,天眼查副总裁孙健也表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便捷丰富的信息传递手段,也使信用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在政府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全社会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趋势下,商业查询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据艾媒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商业查询用户规模达4.79亿人,2022年有望增至5.89亿。

“作为大数据企业征信行业,努力的方向就是降低交易双方信用传递上的不对称,从而最终实现商品和服务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有效交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厘清真实的企业、产品情况,还能协助消费者排除营销干扰,获取客观中立的商家信息。积极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发展。”

孙健说,这些科技技术的需求和使用,已经不仅仅集中体现在每年的3·15时刻,而是化为了寻常和日常,变成了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利剑”。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