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廖蒙)“您好,我是××投资平台的工作人员,近期我们平台启动了还款工作,请您添加QQ群联系还款专员,为您兑付……”爆雷多年的P2P突然开始回款了?小心,这很有可能是个骗局。
打着“P2P回款”旗号的骗局近期持续呈现高发态势,仍有不少用户持续遭遇骗局。3月29日,有用户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称,近一个月以来,频繁接到归属地为境外地区的陌生来电,接通后对方表示自己为某网贷平台的工作人员,邀请其进入官方还款QQ群,并称专人服务为其退款。
而在一个P2P投资人交流群中,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不断有用户称收到回款电话,询问此类“官方回款”的信息是否属实,也有用户称对这类信息“反手就是一个举报”。
此前,北京商报记者也曾多次报道这类骗局,可从三步拆解这一类诈骗手段。其中,第一步:诈骗分子往往自称平台工作人员,以境外电话、邮件、短信等形式,甚至伪造平台文件,召集用户加入“官方清退群”。
第二步则是在用户加入群聊后,诈骗分子以公司清退的名义群发回款细则,还有所谓来自银保监会或经侦部门的“工作人员”配合监督回款流程。再以兑付前需要缴纳保证金、激活费,或是以内部充值、等额优惠券返还等口径,引导用户先行支付一定费用。有些骗局中还会将用户引至第三方平台进行充值。
若此时用户还在为是否充值犹豫不决,群内的其他诈骗分子就会“上场”上演第三步。伪装成投资人的诈骗分子“积极”选择回款方案,并迅速表示自己已经收到回款,变身“成功案例”现场教学。“工作人员”还会拿出虚假的法律文书或监管方文件,以“名额有限”要求用户尽快选择兑付方案,减少用户思考时间。
2022年2月,杭州警方就称通报称,受害者徐某于2月14日收到P2P公司短信,内容为可以返还清退尾款。根据对方提供的号码与对方取得联系后,在客服指引下操作,徐某向对方转账16万元,对方收到转账后便消失无踪。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尽管监管方早已发布风险提示,媒体也已经多次报道揭露这一骗局,但仍有用户上当受骗。这类骗局正是利用了投资人回款心切这一点,同时对金融知识了解甚少。此外,P2P案件往往案情复杂、侦查周期长,更有平台已经跑路、失联,骗子乘虚而入,也容易让用户上当受骗。
“这类瞄准了P2P投资人开展的骗局,存在重大风险隐患。一群人骗一个人,很容易造成用户重复性的资金损失。”苏筱芮补充道。
事实上,正如苏筱芮所言,对于此类骗局,此前监管部门已经发布了风险提示。1月30日,银保监会便曾发布《关于防范以“官方回款”名义进行诈骗的风险提示》,指出部分网站、微信群、QQ群、社交媒体账号等冒充银保监会名义,号称官方回款渠道,引诱P2P网贷机构出借人缴纳保证金,企图对P2P网贷出借人实施诈骗,并强调银保监会未设立或授权设立P2P网贷机构回款渠道,请P2P网贷出借人提高警惕。
随后,广东、安徽、山东等多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同样就此事进行了风险提示。近期随着这类骗局再现抬头迹象,涉案警情高发,被回款诈骗受害群体包括老年人以及不少知识分子,均是为了追回投资损失。多地警方也就此发布预警,提醒用户警惕网络诈骗。
对于普通用户如何远离此类骗局,苏筱芮表示,首先在P2P回款方面,部分网贷平台案件在经过警方审理查证后,会进入退款程序,但也是在法院判决生效后由法院执行,不可能委托三方平台、由个人私自退款,司法途径是唯一的选择。相关案件的进度,也会由平台所在地监管部门及时对外披露。
“用户在收到相关提示退款的信息后,要通过多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同时,任何要求事先支付资金、提供支付验证码,以及所谓的有‘特殊渠道’帮助用户快速回款等内容,均属于诈骗行为,用户切勿相信。”苏筱芮指出。
此外,苏筱芮进一步强调称,当前电信诈骗高发,以各种明目来骗取用户资金,用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在微信、QQ群等网络社交中,对于试图套取银行卡、身份证等隐私信息的行为提高警惕,如果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警方寻求帮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