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身背130多个病历本: 上海居民“药事”优先

2022-04-13 06:39:09 第一财经日报 

  副题: 保障居民配药最后一公里,志愿者仍然是主力,上海也在不断挖掘释放各方力量

  作者: 邹臻杰

   [随着涉及2000多万人的防疫封控周期不断拉长,大量的慢性病人、痼疾突发的病患、偶然的意外伤害……事关市民的生命健康底线,配药一事等不得,必须紧要办。

   社会和专业的力量也在发挥更大价值。比如,网上医药平台——1药网也正以“社区团购”形式铺设站点就近解决居民用药需求。 ]

   “近日来,我每天下午1点半,会准时去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40名左右的居民代配药品,带上经过事先统计、整理好的需求信息表以及医保卡等,速度上会快不少。”位于上海浦西的宝山区淞南镇万临小区的一名抗疫志愿者王博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般他会在傍晚6点半回到社区,然后就是紧张地进行分药、理账、对单等流程,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才能结束。

   王博磊说,社区也考虑到了封控带来的不便,以及病人或老人单独配药的风险,早在一周前就为居民启动了这项代配药工作。“近日来居民配药需求逐步增多,药品需求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障碍等慢病治疗上,也有紧急治疗心脏病的‘益心舒片’。”

   有的时候,因为各个社区的代配药人员都挤在医院药房窗口,王博磊经常要排很久的队。“但看到居民收到救急药品时的安心,我们做的一切就值得了。”他说。

   当下,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按照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全市实施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

   随着涉及2000多万人的防疫封控周期不断拉长,大量的慢性病人、痼疾突发的病患、偶然的意外伤害……事关市民的生命健康底线,配药一事等不得,必须紧要办。

   那么,居民药品配送将如何得到切切实实保障?一批基层志愿者、医护人员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正在行动。

   志愿者“身背130多个病历本”

   与王博磊的工作节奏相似,上海浦西虹口区的梦湖苑社区的配药小组,大致在中午12点半出发,直到晚上8点半才回到小区。“130多个病历本,挂号、开药、交费、拿药等,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梦湖苑社区抗疫志愿者、配药小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该负责人表示,这次他们领回两大箱子药,塞满了一辆SUV的后备厢,要不是有社区居民(该居民本身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志愿者进行配合,很难完成任务。“第二天,我们还要认真核对药物和发票单,这又是一项繁重的工作。”

   如何更好服务居民并知道居民购药呢?根据浦东某社区专业志愿者小组总结的问药指南,一般而言,有五大主要途径:首先,常用药、慢性病药,可以通过美团、饿了么、京东大药房、叮当快药(App)或社区附近营业的线下实体店购买。第二,三个月内在本市34家三甲医院就诊过的,可关注“上海市级医院互联网总平台“微信公众号复诊配药,如有缺药情况再尝试其他渠道。

   第三,地段医院开放配药服务,由居委(或志愿者)先行收集汇总居民的需求形成开药配药清单。居民则向居委提供医保卡以及配药人姓名,收集、药品需求等信息,等待居委配药后送达居民手中。

   目前来看,由各社区自发组成“配药小组”,小组成员统一拿着居民的病历本去就近的医疗机构配药,再将药品发放给居民,是封控期间保障居民药品供给的普遍模式。

   这也是目前比较高效的一种配药方式,王博磊等志愿者就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外,如果病人有“新、特、罕药”的紧急需求,可以通过微信搜索“益药药房”“益药商城”进行购买。

   作为药物供应链的“中继站”,药店、医疗机构、医疗企业等也在持续发挥作用,主动下沉社区、对接需求。

   第一财经记者从徐汇区漕河泾街道了解到,为了解决辖区内慢病居民的配药问题,附近一家上海蓝生万众医院在接到居民紧急需求后,由医院立刻协调医务人员与后勤人员,建立“代开药应急小组”以及微信群方便沟通。据悉,该院自3月中旬以来为周边居民代配药、送药超1000人次。

   在静安区西区的一家雷允上药房,毕业于医药学校的周烨昊24小时值守。在收到社区购买需求、微信购药清单后,周烨昊尽最大努力配齐药物。

   在上海浦东周浦医院便民门诊部,记者了解到,连日来有多位志愿者持居民医保卡代为配药,门诊部原先只有眼科、皮肤科,为应对居民配药需求,最近又增设了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

   “比如,抗过敏药、哮喘药,我们也会根据病人需求不断调整补充用药品种。”周浦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马晓昀表示。

   更多社会力量待释放

   事实上,也有一部分药品不能在互联网医院上开具处方,比如精神药品、注射针剂等。

   “我父亲、母亲自3月31日以来在就诊的一家三甲医院互联网平台下单了肿瘤等用药,但至今仍然未能收到。”家住上海浦西的“80后”陈先生对第一财经表示,所幸家里在封控前备好了2周的药量。

   因为药品特殊,“家里老人没有通过居委会渠道配送,主要是担心配不齐或者配错。”陈先生说。他建议社区的配药小组可统一整理出一个简明的配药模板,设定好药物通用名、商品名和品规,避免出错也更高效。

   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仅能接受“首诊咨询”,一些诸如胰岛素、精神类药物等无法在互联网平台购买,部分降糖、降压等慢病药物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购买但患者只能自费。

   社会和专业的力量也在发挥更大价值。比如,网上医药平台——1药网也正以“社区团购”形式铺设站点就近解决居民用药需求。

   对接上海公立医院的一家药品物流商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目前,绝大部分的药物配送力量都聚焦在方舱医院上。这些社区医院原本也是药品物流商的主要客户。不过,“尽管此前我们也尝试过接收街道统计上来的居民用药诉求、再进行专人配送,但有时仍会遇到街道封闭无人接收等情况,比较耗时,增加了配送难度。”

   药品的末端物流环节不畅,已有一些时日了。一些居民对记者表示,他们在过往就诊的三甲医院互联网平台上下单的药品,2~3周过去了至今还没收到。也有居民表示,在3月末就收到需要前去自取药品的消息。

   上海目前绝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封控管控中,有限的配送人力难以满足巨大需求。记者了解到,生鲜物流和快递企业中大部分人力仍然没有释放。

   “我们的自营大仓库在昆山,由于无法将药品运送至上海,所以仓库几乎在封闭中;另外,我们企业人员达不到出门配送的要求。”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这样告诉记者。

   如何解决上述药物物流问题?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院长徐以汎告诉记者,为保障药品配送的专业性、安全性,建议可以发挥信息互通、专人组织这两大方面的作用。

   徐以汎认为,信息方面,可以将居民患者在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上开具的处方进行汇总,再由各区属中心医院作为“中转方”,对接医药公司、承接药品,再分级将药品转送至各街道、各社区;这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医疗机构三级网络的功能。

   “组织方面,则可以在街道、社区设立药品配送的专门负责人,有医疗专业背景、有领导能力的党员同志都可以参与,来进行专门的统筹、对接。” 徐以汎表示。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