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主题为“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年会期间,在《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上与会嘉宾深刻讨论了:企业应如何将碳中和的挑战化为机遇、如何通过完善市场规则和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减排、企业如何建立碳资产负债表等相关议题。
以下为分论坛《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未经审核的文字实录:
讨论嘉宾:
FMG集团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盖恩斯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
达索系统亚太区执行副总裁许善淞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
欧亚资源集团首席执行官宋本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
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
主持人:大家早上好!我是CGTN英语频道主持人王冠,今天早晨我非常荣幸能主持这个环节。碳中和给大家讲一下背景,去年中国国家政府超过80%的世界各国已经有了减排已经占到了全球90%,他们已经做出了有关净净零排放的承诺,各种形式的。作为各国的政府,我们也是做这样的,有五千多个企业已经加入了联合国的碳净零排放承诺,除了国家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还有一些院校和很多机构也都进行了,有5200个企业都加入了联合国提出的净零排放行动。尽管这个目标能实现,就算能实现的话,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实现温控目标2.5,也就是跟工业化前水平相比能够保持在温控目标2.5摄氏度,所以今天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的第一个论坛就是在讲绿色转型和碳中和,那就释放了强烈信号,让世界了解我们是致力于碳中和和绿色转型。
下面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嘉宾:
FMG集团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盖恩斯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
达索系统亚太区执行副总裁许善淞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
欧亚资源集团首席执行官宋本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
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
说到碳中和转型,你们觉得更多的是机遇还是挑战,请现场嘉宾回答一下,请大家举手表示,更多是挑战还是机遇。觉得更多是机遇的请举手,更多的是机遇。我不知道嘉宾能不能看到现场的观众,其实现场观众更多的认为这是一个机遇多过于挑战,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下面请问伊丽莎白·盖恩斯女士,有很多的外部波动性,有很多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你是否认为绿色议程现在已经有点让位于现在的俄乌冲突,它给能源带来的一些问题。
伊丽莎白·盖恩斯:非常感谢你的问题。现在的现实情况并没有让位于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况,我们能源议程实际上更加的重要,能源安全问题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更加的重要,现在有很多的压力,尤其是由于化石燃料压力非常大,对于我现在的公司来说,我们是在化石能源燃料的领域,但是现在我们确实认为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也长期以来关注这样的一个领域,我们认为现在这个问题更加的放大了,尤其是对于碳中和要在2030年前实现以及204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更加的关注,我们对于转型以及可再生能源加大了投入,这样的话我们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降低它的成本,而且它的增长十分迅速,特别是在全球的关注越来越重要,对于我们一些公司来说,我们看到对于绿色能源的需求实际上是越来越大的,所以并没有说让位于现在的政治情况。实际上是推动了这样的转型。
主持人:非常好!你也是说绿色转型议程处于中心位置,我们现在有两个是自然资源领域的代表,请给我们说一个整体情况,现在对于你们来说如何来进行去碳化。
伊丽莎白·盖恩斯: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技术实际上是存在的,在我们的转型当中我们也加大了力度,我们有很多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000591)的能源在西奥进行了大量的储能,我们也会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的储能来提高我们整个固定资源的使用和投入,大部分碳排放有很多的一些电厂还是有很大的碳排放,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也是和英国的电池生产商进行紧密的合作,进行储能,我们进行大量的投资,包括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电能的分发、输送电,我们整个供应链全都是关注这样的转型,这也是给我们的股东们带来巨大的价值,确实是有挑战,但是从技术来说我们是有这样的一个技术,而且我们不断地来进行这方面的投入,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持续在行业领先。
主持人:通过去碳确实可以带来价值,听起来非常好。下面请讲一下你是否同意伊丽莎白刚才所说的,自然资源如何可以建立可持续的更有韧性的供应链?
宋本:我同意。对于采矿业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机遇也有挑战,我给大家从一个自然资源的角度说这个转型本身实际上带来很多的机遇。你的车辆进行电池的推动的话,实际上也是需要很多采矿业的产品,尤其是对于电池以及电气化和运输业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机遇或者是挑战的规模大小的话,一个小的车实际上需要一个一千宕的电池设备,需要五十万GT的自然资源的能量,如果你想要一个车,能够通过这样的电池进行电气化的话,你实际上需要全世界的一些资源帮你来发电,这只是一般客运车领域,这样一个转型是否能够推动大宗商品的超周期发展,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看一下全世界工业链,我们要进行转型的话不能用十八世纪以传统的车辆形式推动现在二十一世纪的转型,包括有十八世纪的一些旧的产业链的做法,包括一些劳工还有环境方面的一些做法,有企业治理,尤其是有关排放,所以我们要确保供应链都能够积极地更新,要有同样的原则,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透明度,整个供应链都需要透明度,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是大多数原材料的消费国,所以我们需要在电池的生产过程当中很多的原材料都是需要整个过程能够进行转型,而且包括从上游到下游等等,这就意味着现在我们很多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我们希望过程是可持续化的,包括绿色经济的转型,我们要确保中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因为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巨大的合作伙伴,在这方面,中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链在未来的几年当中可能会在这方面的需求会增加几十倍。
主持人:ESG现在在采矿业有多大的作用?是否在原材料方面是不是进行绿色电池等各方面技术的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宋本:铝可能占到50%,还有锰、铜等等,另外现在的需求在迅速的转型。现在是钴大概是80%,还有非电池类的。
主持人:多少是给绿色技术的?
伊丽莎白·盖恩斯:我们跟中国客户合作,他们也要去减排,绿色的钢铁、绿色的制造,这也改变了我们看到的合作机会,我们一起去减排。
主持人:高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ESK和ERG有些自然资源,它们采矿资源都用在你们的产品里,我们也知道太阳能能源是在发电上的成本基本上是最低的,所以想问一下您的看法,您觉得太阳能源怎么样贡献到我们全球的零碳上?
高纪凡:各位嘉宾还有各位朋友,这次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到现场,希望明年我们能够在现场相见。主持人刚才问的问题是太阳能光伏未来在碳中和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是1997年从事太阳能技术研究和产业,创建了天合光能,25年来,太阳能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下降到原来的1/25,现在太阳能发电成本是什么样的?我举个例子,在中国的近海,现在太阳能发电成本是三美分一度电,四川阿坝州是两美分一度电,更便宜的是中东地区的阿联酋现在太阳能发电成本是1.3美分一度电,这个成本随着太阳能光伏技术的进步,效率的不断提升,它的成本还会持续下降,所以太阳能光伏的成本未来会成为全球最便宜的清洁、安全的能源,这是毫无疑问的。太阳能未来在整个碳中和中将会扮演着可以说最重要的角色,我们想象一下到2060年在中国碳中和,在海外比如欧美国家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情况下,本质就是要构建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体的加上比如储能以及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的完全新兴的电力体系,碳中和就达成了,现在我们已经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用太阳能发电加上储能,构建一个稳定的发电的电力体系,用来生产我们的太阳能的产品,构建循环,甚至我们现在也开始用太阳能发的电来生产电解铝和其他的一些资源类产品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就构建一个无碳的产业园,就是用太阳能和储能以及电网系统构建一个无碳的产业园区,这个产业园区未来不仅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在中东地区、非洲地区在全球所有地区都可来实现零碳产业和能源的体系,因为太阳能资源在未来能源中比如和风能水能比,相对来说它是更加丰富的,人类用太阳能资源可能也就是万分之一,而且太阳能资源还有个好处,基本上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太阳能,所以不管在欧洲、美国、中国、印度、非洲,所有的国家都有太阳,所以太阳能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发展的话,它会解决现在的能源争端,比如现在由于石油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冲突的问题,地缘政治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太阳能的发展既是实现未来碳中和的第一主力,也是未来全球地缘政治化解的一个很重要的,它可以说既是清洁低碳安全能源也是一种文明的能源、科技的能源。
我预测,未来整个太阳能到2060年将占到能源里的50%以上,能源署有个报告,太阳能发电去年年底大概全球装机800个机瓦,2050年会达到14000个机瓦,相当于现在二十倍左右的增长空间,它对所有人来说,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重大影响力和重大机遇的新能源。天合光能25年以前主要以科技创新来引领发展,同时我们有全球化的体系,我们有个使命,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成为全球光伏智慧能源(600869)的全球领导者,让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千企万厂,为每个人所使用,我们正在努力中。
主持人:您说到2050年50%的世界电力发电将来自于太阳能吗?
高纪凡:2050年50%的电力能源会来自于太阳能。
主持人:我在国际能源署数据上查了一下,3.1亿的世界电力的发电目前是来自于太阳能,所以到您的预测差不多还有三十年的时间,如何扩大规模在这个世界段内实现您刚才说得目标,您觉得这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高纪凡:百分之三十几的比例要增加到50%以上,它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还是要持续的经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降低成本,太阳能在2050年的时候可能成本是现在的1/3甚至更低,这样所有的地方都能够用得起。第二,太阳能由于天气的原因,比如晚上、阴雨天不能发电,所以它一定要大力发展储能系统,比如锂电池储能、钠电池储能等等,储能可以和发电厂、电网甚至和家庭终端用户在一起构建一个稳定的能源使用系统。第三,大力发展高压和传输,现在能源使用的地方基本上都在城市,太阳能的产生地大部分都在戈壁沙漠荒漠,像欧洲比如通过欧洲的一些比较空白的地方来做发电厂甚至萨哈拉大沙漠建发电厂,通过地中海把高压电送到欧洲,所以光伏发电持续创新和降本,储能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普遍的应用加上高压特高压的地方体系,就会构建未来全新的零碳能源体系。
主持人:非常感谢高先生。我非常想听到在座的声音,也确信各位对于这个话题跟我相比肯定更是专家,所以我想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去提问。在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同时考虑一下你们可能想对我们的专家问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对话更加丰富,我希望这个环节有更多的洞察,所以我希望观众们可以在我们谈话的同时考虑一下你们想对专家问的问题。
大多数观众觉得零碳转型是一个很大的机遇,许先生,你们公司是做3D设计和软件的,您有什么样的洞察,您觉得商业有什么挑战和机遇,应该怎么做?
许善淞:我觉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跟我们的客户讨论之后发现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把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要做一个转型,从设计一直到制造到生命周期末端,这样的一个流程使整个公司成为碳中和的,这样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机会,让公司使用比如数字化、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达成零碳。我们作为一个公司,我们在我们的活动里面也融入了可持续发展,我们也承诺要在2040年前达成零碳,我们认为有很大的机会给我们客户提供这种软件技术,在他们用软件技术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实现零碳的转型,我们也跟不同行业的客户合作,无论他是制造业还是基础设施客户,和他们一块降低能源使用排放的影响,所以在整个流程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机会让我们支持这种转型。
主持人:我还想问一下,关于太阳能系统研究很有意思,您刚才说的这种技术,虚拟孪生方面请您解释一下。
许善淞:虚拟孪生通过我们的软件技术,这是一个产品和服务的虚拟体现,一个生命周期的评估解决方案,帮客户去量化一个商业模型,端到端对环境的影响,给你们两个例子,关于我们在中国做的虚拟孪生例子。一个是在电动车行业,数字化和虚拟孪生在汽车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做模拟,使得它的碳排放、碳足迹更小,跟不同的工厂去合作,把这种设计的方式放在里面。另外一个例子,跟比亚迪(002594)的合作,我们来进行一些虚拟的模拟技术,最小化碳排放,这是我们在汽车领域的一个实验。另外再举一个数字孪生的例子,如何应用于建筑业我们和中国国家建筑材料集团合作,研发新的建筑业所用的玻璃和建材,所有的这些新材料可以在最后用于回收,这就是几个例子,我们这些行业对于这个转型是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用数字孪生虚拟孪生非常好的例子。
主持人:请问刘院长,您作为世界领先的一个商学院院长,光华对于碳中和和零碳培养未来的人才,他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零碳仪式,尤其是他们以后要去管理世界的一些大企业,他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
刘俏:大家好!我想可能大家对碳中和理解的时候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可能认为它是一个技术问题,但事实上从教育来看,我自己感觉它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经济学管理学问题。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投资,数字可能坊间有很多估测,比如在中国不管是中经还是清华估测是140万亿人民币到2060年,我们光华课题组估测接近250万亿以上到2050年的投资金额。另外一点,很大的一个变化在于企业的增长范式在这个过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把碳排放理解成一个生产要素,它会进入到生产函数里去,如果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对消费者是很看重的里变的话会影响消费者效用函数。从商学院角度讲我们是培养未来商界的精英管理者,很自然是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碳中和的一些理论、实践包括可能未来会呈现的一些产业结构的变迁,它会纳入到你的体系里来。我们做三件事情,第一是整个课程体系在做一个非常大的梳理和调整,到目前为止ERG包括碳中和相关的研究进入我们整个课程体系里面,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另外一方面研究,在大学教育引领商界实践的变化很重要,现在我们研究主要围绕着几个方面,一方面可能对中国碳金融体系的形成,碳价形成这块在紧锣密鼓做大量研究,另外一方面评估碳中和实现路径本身对中国对全球在经济社会领域方面的一些影响做评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从消费端判断低碳生活方式本身怎么改变我们的需求,从而倒逼供给端发生变化,最终使得供给端跟需求端联合发力,使得中国很顺利的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第三点,我们自身也在做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比如今年三月份我们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光华的碳中和报告,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管理理念、运营方式都会发生很多倒逼的效果,这些合在一起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标志新的文明形态的到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商学院在这个过程中它可能也面临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在积极参与其中。
主持人:非常感谢!我们觉得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很漂亮,环境非常好。我们第一个报告已经发布了,去年碳排放在光华校区是五千吨二氧化碳当量,说一下背景,这到底属于低还是高?
刘俏:这是哈佛的1/6。
主持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是表现不错的。当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一个数据我要跟各位嘉宾重复一下,刚才刘院长跟我们说光华是要用250万亿实现2030年的目标,这是清华以及中经的预算,他们预测是140万亿的经费,换算到美元的话也就是20到30万美元实现2030和2060的双碳目标,对于全世界来说,我们的预测可能是150万亿美元来实现全球碳中和。
健康食品行业如何应对碳中和的挑战?像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怎么去带领和引领食品行业实现减碳和碳中和?
张剑秋:我们作为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当中作出更多的贡献,大家都知道,健康的食品行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它关系着民众的健康,只有践行相关的绿色理念,强化绿色管理,同时要推进绿色行动,才能更好的来应对碳中和对我们的挑战,实现拥抱青山常在,产业常兴,金山常留的美好未来,要做的工作很多,总结起来三点,一个是用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也决定了我们发展的成效以及成败,对于我们的健康食品行业来说,只有不断地凝聚减碳共识,同时坚持绿色理念,才能实现全产业链和全行业的绿色发展,就拿我们伊利来说,2007年我们就提出了绿色领导力,2009年我们把它升级为绿色产业链,同时在2021年提出了社会价值领先,提出这些主要是为了明确在行业内我们率先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些绿色理念从我们贯彻过程当中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不断地深化的,也为我们推动整个产业链和行业的绿色发展做好了引领,也奠定了基础。
第二点,用绿色管理来统筹绿色发展。在绿色理念的引领下,需要我们构建系统化的、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管理理念,这样才能统筹和推动全行业的绿色发展。在伊利内部,我们已经成立了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个部门和业务相关条线都配备了可持续发展联络员,同时我们还形成了面向未来的共享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系,发布了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同时我们还深度对标并落实十七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九个目标,这是我们在公司内部。在公司外部,伊利成立和加入了一系列零碳联盟,积极构筑我们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圈,共守青山绿水。
第三点,用绿色行动实现绿色发展。知行合一,贵在行动,绿色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我们实际行动上,健康食品行业覆盖了一二三产业,跨度比较大,链条也非常长,只有通过科学的数据核算,搭建减碳平台等相关具体行动,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伊利可以说从2010年开始就自查家底,按照国际相关标准开展全面的碳盘查,2030年这套体系就可以覆盖我们产业链上的所有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全产业链减碳的三大平台,这三大平台也为我们更好的推动行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乳制品产业剂量测试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全球网络,环境、健康、安全与质量管理包括这四个方面的信息系统,这几个平台的搭建将充分发挥我们这个平台的优势和引领作用,调动和整合全产业链的人才、技术等各类相关资源,助力和推动我们行业的绿色发展。通过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落脚点就是青山不负有心人,只有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我们提出的青山常在,产业常青,金山常留的目标。通过我们这几年的不断努力,今年中国食品行业首个零碳工厂,中国首款零碳牛奶先后在伊利诞生,4月8日,我们伊利还对外发布了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宣布伊利在2012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将在2050年之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成为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家发布双碳目标的企业。
任重道远,未来伊利将与所有合作伙伴携手共创零碳未来,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剑秋总。刚才剑秋总说的关键点,伊利将会成为中国首家宣布2030零碳以及2030零碳乳制品行业的公司,我们在博鳌也是有一个咖啡,也是一个唯一的伊利在海南博鳌提供的唯一的零碳咖啡,我鼓励大家去试一下。张剑秋总裁先生刚才说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对于亚太企业来说现在越来越重视零碳目标,而且不光是单个企业,整个供应链也非常重视。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我们光有蓝图没有用,而且2020到2050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下面请问张跃董事长,您在可持续发展上是一个冠军,很长一段时间以内您都是这么做的,我想问您的问题是,远大的视频分享平台一天就建了一个十层的楼,五十七层的楼,十九天就建完了,在一个远大的可持续建筑公司做到了这些,这些大楼是非常节能的,而且成本效率很高,也是绿色的,又节省时间,所以我想听听您的想法,您觉得远大的可持续建设方式怎么样贡献到未来的更宜居更可持续的城市上?
张跃:远大是一个做建筑行业里面所有的产品,过去的三十多年我们一直在做的是中央空调的设备,最近一些年我们围绕建筑开发了很多新技术,比方说我这里有一个东西,这是一种不锈钢超轻材料,也就是同等强度下可能降低十倍的重量,我们的这个产品范围很多,但是围绕着两件事情来做,第一件事情就是节能,第二件事情就是耐久,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谈碳中和、碳零碳谈的太多,但是简单有效的措施动的太少或者说不知行合一,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其实在零碳的理念下或者碳中和的理念下,我们人类是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实际利益,首先一条就是当我们实现或者追求碳中和的时候,我们的所有领域或者所有的工业生活方面的都是降低成本的,它有经济效益。
第二是增加安全,像这次俄乌战争大家都知道,能源问题会成为对这场战争影响最大的或者对人类,这场战争外溢的一些后果最严重的一些事情,甚至于很多欧洲国家提出来重新大规模的去开发核电,核电有更多的风险,核电在战争面前更加危险,将来可能会是灾难性的,所以有一个这样的观念,我们首先把我们能够解决的减碳技术应用好,举例说,建筑把它隔热做好,窗户的玻璃多做几层,建筑保温做厚一些,我们的建筑22公分保温,窗户四层玻璃,我们在窗外再进行遮阳,没有任何技术难题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减少90%的碳排放,相应的就是减少了90%的建筑能源费用,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在所有的方法它都是好的,但是大家行动太少,所以我们现在做工厂化建筑就是我们下决心把这个建筑降低90%的能耗,首先降低它建筑90%的能耗,然后再用我们天合光能装到屋顶上,差不多补充了那10%,这个建筑很容易就实现零能耗。最容易实现减碳的就是建筑领域,同时建筑领域又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领域。
第二个节能就是废热的利用,不论是冶金、化工、钢铁工业还是发电工业,工业的废热利用30%、40%、50%,这个机会太多了,这是我们公司的空调,我们在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卖的空调很多都是用废热,就是零能耗的,也是很现成的,废热遍地都是。
第三是耐久,我们的建筑寿命太短了,这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是人类在所有的科技领域里面都有非常强大的成果,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在我们的建筑领域里面还在用混凝土,还在用五六十年寿命的混凝土,首先开采可生产混凝土造成大量的碳排放造成大量的污染,另一方面将来拆了以后怎么办,这个地球会被混凝土垃圾堆满,所以耐久的科技是很重要的,我们建筑不能让它只用几十年的寿命,一定要让它能够用几百年,同时还要把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建筑的能耗占地球上的一半,建筑的材料占了地球上所有的材料一半,建筑垃圾占了一多半世界上所有的垃圾,所以我们应该立杆见影的把建筑问题解决。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新能源,投资很大,投资很多,一窝蜂都去干,很兴奋,但是节能技术始终是默默无闻,其实节能技术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立杆见影的,而且持久有效的。
可再生能源非常好,我听到天合光能说太阳能可以快速地下降成本,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消息,我觉得应该现在大力到欧洲去推,因为欧洲现在能源是它们最大的危机。我们公司也在做可再生能源,比如我们用这种很薄很轻的板子替代玻璃钢的风力发电,三个好处,第一轻,第二可靠性高,它不容易坏,不锈钢、玻璃钢坏的很厉害,更重要的是第三个方面,玻璃钢只有十几年寿命,这个有几百年寿命。我们相信太阳能和风能是未来能源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但是在今天来说必须紧急地行动起来做节能,再不做节能这个地球已经没希望了。谢谢!
主持人:谢谢张跃董事长。我下面问一个问题,请观众提问,希望我们的观众也可以给专家提一些问题,我们会获得一些智慧。其中的一个问题可能很多的商业领域的人都会想,我们在做零碳转型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平衡增长以及增长中还要创造股东价值,还有可持续性?我们怎么样去思考,要降低碳足迹,要扩大公司,要为股东增加价值?
伊丽莎白·盖恩斯:这些其实都可以实现,在我们实现减碳的时候也能够实现你刚才所说的目标,降低成本,创造股东价值等等,在ESG的信用对所有人都是很有利益的,对股东也是一样,所以大家现在更加关注ESG和ESG相关的内容,公司在环境和治理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重要了,我们认为把增长和创造价值以及让股东的价值不断地提升不是特别大的挑战。把资金转到更负责任的投资。我们刚刚筹集了一个绿色基金去供资到我们绿色转型的项目上,这对我们来讲作为一个采矿公司是很重要的一个路线图,使用筹资的一个方式在美国的资本市场做第一个这方面的基金,我们在行业里也是领先的,把我们的策略在推进的同时我们也创造很多的价值。
主持人:ERG大概是1/3的采矿里面的内容,给哈萨克斯坦提供电力上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想问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有预算资金的限制,它们如何更好的做绿色转型?
宋本:你刚才所讲的一系列非常紧张,ESG的目标还有股东价值,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形式不太一样,在生产同时有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发达国家肯定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所以这个平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非洲还有中美,它们一开始想作对,它们建了很多的火电厂,比如在非洲一开始并没有可再生能源的重点,他们现在也有这方面大的转型,关于股东价值的问题,我也想回应一下刚才一位同事的话,我觉得我们行业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我们不仅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价值链,过去我们想的是上游和下游的,现在我们要去考虑整个价值链和整个的供应链如何去降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我们是要去做端到端的能效,需要我们考虑的内容很不一样,这跟我们之前只考虑股东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整个供应链比如电池制造商整个供应链价值链的碳排放,它们市值很高,比如两万亿,所以现在考虑的更大了,不仅仅是上游下游,要考虑整个价值链,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不一样的,要去考虑到公民社会或者民间社会等等的利益相关方都要在里面,所以需要更大的平台对ESG还有发展机构比如非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比如像儿基会等机构,还有企业部门的参与,未来我们如何让这些不同的经济体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让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公司为ESG的议程作出贡献,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另外一个问题,ESG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在“一带一路”上的很重要的方面,你们是不是认为这个“一带一路”可以帮助你们在ESG方面以及在欧亚集团(600697)如何帮助你们进行产业链的绿化?
宋本:实际上不光是绿色,我们来说不光是一个口号,这是我们实际来做的,在“一带一路”正式提出之前我们就和中国进行了很多的工程合作,我们实际上是第二大的钴生产方,而且是可持续的能源以及水电的生产部门,我们也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的工程,和中国的伙伴包括有工程的承包方还有中国的银行都一起来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能源和绿色转型的项目,把“一带一路”的优势和整个大陆的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我们对此深感自豪。
主持人:非常感谢宋本先生。刘俏先生的领域是金融,您刚才说到了成本,在进行一个未来的碳中和的投资的话的成本,如何来融资支持这个过程?因为现在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必须要改变了,因为它们的投融资组合都要进行重新的变化。
刘俏:所有的估测都认为全世界要碳中和的话需要巨大的投资,对中国而言,可能这个挑战更加艰巨一些,如果梳理过去四十年我们的发展模式,投资拉动是不变的主题,未来你在碳中和对整个产业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冲击的时候可能需要投资的领域需要投资的金额是天价数字,我们估测是250万亿人民币以上了,分布在未来三四十年时间里面。现有金融体系我觉得有三件事情可以做,最关键一件事情我觉得还是把碳价格的发现机制迅速形成,现在虽然我们有全国性的碳交易体系,也有一些区域性的绿色交易所,但是碳价本身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具体水平,怎么把它能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考虑里,金融体系本身需要参与进来,它不是纯粹的碳排放交易的现货市场,怎么通过金融产品金融市场把这个元素体现出来,这是当务之急。
第二点,碳中和可能本身是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变化,这里面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如果回到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优点一些特殊的元素,我觉得财政政策在这里面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大家会讲财政钱从哪里来,我们碳中和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周期,完全有能力发行一些期限是三十年到四十年的长期的国债或者叫碳中和的国债,通过这种方式大量投入到我们认为实现碳中和有利的节点领域节点行业,从这个角度讲,一个积极地财政政策配套本身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除此之外,老生常谈像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包括PE、VC更加积极地去促进跟碳中和实现相关的技术方面的投资,这些是大家碳的比较多的,但我会强调,第一点,可能碳价格的形成机制当务之急,第二基础设施方面财政政策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我觉得一个长期的碳中和债券国债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选择项。
主持人:非常感谢!下面进行观众的开放问答。
现场观众(女):我是北京车娃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我们公司主要做汽车后市场的维修服务,全国范围31个省,面向三个亿的中国车主。面对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我们应该要做一些服务类,我们不是科研企业,我们也不是做跟建筑有关的可以直接使碳中和能够起作用的企业,我们能够做一些什么我们也能够在行动?
刘俏:现在讲碳中和我们都很侧重供给端,但事实上大量研究表明70%以上的碳中是来自需求端的,比如像出行、食品、住宅的使用,从这个角度讲,像您的企业提供针对消费者的产品服务,针对低碳的理念,怎么去满足未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其实也参与到了碳中和行动里面来了。另外一点,以后可能整个碳交易可能也会纳入到交易体系里去,通过你们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能减低碳排放,本身得到的信用可以进入交易体系,现在您也在为碳中和作贡献,机会还是蛮多的。
高纪凡:刚才张跃总说了,未来碳中和除了能源的零碳化,关键还是在用能侧的碳中和,比如现在所有企业用电,它如果能够去买无碳的比如绿色电就实施了碳中和,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比如建筑都能够用张跃总远大的零碳建筑也可以实现碳中和。我在这里讲一下我们下一步准备做的,我刚才特别赞赏远大张跃总的想法,去年我专门到远大考察了张跃总的建筑,令我震撼,我们现在天合光能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马上要建一个八万平方米的国际总部,我就准备和张跃总合作,用张跃总的90%节能的建筑,百年寿命,未来可回收的,加上天合的光伏碳能,构建一个零碳建筑,而且这个建筑非常健康非常舒适。在上海虹桥国际商务区的黄金地段能够构建八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建筑,我相信这种技术和方案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够推广。未来的碳中和除了能源端的光伏、储能还有特高压输送以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把无碳能源和终端的能源的节能把控起来,比如构建零碳建筑,占到全球很大的比例,未来零碳的工厂、零碳的采矿、零碳的交通等等,一定要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未来零碳的应用场景,这是我觉得非常好的方向,我们和张跃总联手一起来做到全国全世界去。
主持人:嘉宾之间都有合作非常好。简单回答你的问题,对于私有的公司或者小的公司要想在其中做一些贡献确实有点难,但是考虑到整个趋势,我们的市场,消费者肯定对于碳中和或者碳转型的企业有很好的回馈,所以你只要在你们的价值方面朝向碳中和的方向之后肯定会获得溢价的回报。
现场观众(男):我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促进办公室,刚才我看到了很多全球的企业家在双碳问题上提了很多非常高明的洞见,我们组织一直认为要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离不开领军企业的贡献。我的问题是双碳目标其实分两个阶段,碳达峰、碳中和,对于碳达峰来说,主要的西方经济体其实都已经实现这个目标了,他们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我的问题想问在座的几位跨国企业的代表,在你们的思考当中,有哪些政策激励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政策,你们认为是可以拿到中国来进行借鉴和推广的?
张跃:欧盟在零碳或者是净零排放的政策里面最优先的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建筑的节能,他们认为建筑都可以做成被动,都提出了被动式建筑标准,也就是大概在冬季或者夏季使用的空调能源就是10%、5%,然后再补充一点点可再生能源,第一是被动式。第二是交通工具的轻量化,这些东西都成为欧盟的指令,这个直接采用就可以了,其实欧盟的建筑指令,欧盟的汽车的重量指标的这些指令都是强制的,只要是经过专家评定以后认为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来实施这样的减碳科技,就应该把它变成一个强制的标准。全世界减碳的力度最大的区域或者国家是欧盟,而且它是几十个国家采用了统一的标准,然后用指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标准来做这件事,我们中国现在有一些这样的行为,但是指标很低,比方我们在建筑节能上可能有30%到50%的节能,其实建筑的节能要么不做,要做节能改造就应该一步到位,像欧盟一样做到90%,就是强制标准,轻量化很简单,汽车就是规定它重量不能超过600公斤,逐年递减5%,20年以后可能汽车的重量就降到400、300公斤,全世界可能都会要用这种材料,因为这个材料太轻了,像纸一样的轻。强制标准欧盟就有,几乎所有领域的标准在欧盟都有。
主持人:谢谢!张跃总说到大家都在同样的建筑里面生活和工作,节省了交通方面产生的废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我也倡导这一点。最后一个问题。
现场观众(女):刘俏老师您好,很开心有机会向您提问,我是来自CGTN的财经记者,你觉得碳中和的提出特别是具体的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
刘俏:像杯子有半杯水,有人说是空的,有人说还有半杯就满了,看怎么看,你把它理解成未来经济增长范式的变化,你生产函数发生变化了,以前讲劳动力资本,土地可能是生产要素,现在可能绿色的能源或碳排放权本身变成生产要素了,生产函数发生变化情况下,整个增长理念增长的范式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情况下理解成一个机会,这个角度看的话它就是个机会,从长远讲,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新的文明的开端,因为我们在衡量文明时讲两个东西讲得比较多,一个是用什么样的能源,一个是人和人之间交互的方式,现在所处的时代正好这两个东西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有大量投资的可能性,所以我把它看成是一个从长远讲可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机会,不单是挑战。
主持人:谢谢刘院长。 感谢各位专家,无论我们有地缘政治的风险,中长期的挑战,我们都知道气候的挑战是一个代际式的挑战,更长期的,亚洲人也明白,如果我们要持续繁荣发展,持续为我们的公民带来福利,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享的绿色未来,所有的亚洲人都明白都理解,因为亚洲占了世界大概50%二氧化碳的排放,希望我们的会议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的种子!
会议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