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上市公司应积极回应投资者

2022-04-29 06:02:57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评论员 张宝莲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市场已经到了由大到强的关键节点。上市公司是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4月10日以来,与“统一大市场”相关的信息披露被频繁写进了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董事会工作报告等,所涉及到的行业有物流、电力、零售百货、金融、汽车等。可以说,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已经冲在了研究落实政策的前列。而在互动易上,尚有较多相关问题并未得到回答。在如今A股承压之际,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应仔细研究相关信息,并在与投资者交流时给予积极回应。

首先,上市公司应理顺公司业务可能涉及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

《意见》发布后,不少投资者向上市公司董秘提问。例如面对大市场的建设有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建设“统一大市场”中发挥作用等。“统一大市场”是一项中长期规划,几乎每一个上市公司都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面临投资者提问时,少数上市公司以“公司业务不涉及统一大市场”为由拒绝回复甚至不回复。虽说是出于审慎的考虑,但也不能避而不谈。

那么,哪些企业需要率先行动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意见》本身着手。比如建设现代流通网络,这牵涉到电子通讯、物流、公路、铁路运输等行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涉及到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等,这与房地产、金融、大数据、电力、环保、汽车等行业相关度较高。

其次,面对统一大市场,上市公司要讲清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业较强的,投资者担心统一大市场下蛋糕被瓜分;主业较弱的,投资者担心企业进一步丧失市场份额。事实上,大市场统一的是规则,打破的是桎梏,一个市场需要公平秤,用制度准绳规范市场行为。面对投资者的提问,多数上市公司的回答停留在了浅尝辄止的层面,研究和思考的深度不够。实际上,无论哪一种情况,投资者关注的都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在愈发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中激流勇进。因此,越有实力的企业,越要挺直腰杆站出来说话。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把握机遇,持续做优信息披露。先要讲清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过去部分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概因物流不通畅、供应链不发达、数字化不完善以及互联网不通达,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小市场、小循环。这些小循环平时被掩于经济繁荣的光辉下,在经济承压时则会显露弊端,不利于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市公司作为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应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助力疏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

最后,面对统一大市场,上市公司要结合顶层设计披露未来的战略计划。

政策自上而下,企业自下而上,系统性的行动能够采撷发展的果实。如何将政策精神与自身未来发展相结合,并向市场披露未来的战略计划,很有必要。

以受益相关性较高的物流企业为例,积极参与建设现代化流通网络,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000061)进城的渠道,县县有物流配送中心,镇镇有商贸中心,这就打通了城乡之间的资源通道,联动消费,盘活了县域经济,而企业也能够在此间受益。

疫情也为企业如何顺应统一大市场带来更多的启示。国内这轮疫情,让一些本土企业在封锁时面临承压,战略重仓一个城市和重仓一只股票一样,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应是企业未来发展布局的重点。企业如能深度参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市场的开拓,则能拾级而上,挖掘更多的潜力。

未来,更开放透明的市场,更竞争有序的市场,更考验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也容易诞生更伟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应当思考如何做优信息披露,快、好、准地向市场传递战略计划,在A股短期承压之际,为股东和市场投资者注入一剂强心针。

(责任编辑:刘海美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