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28日电(记者黄筱)从“60后”到“00后”,不同年代生人、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集结上海组成援沪医疗队大家庭。
“60后”血透护士,止痛贴膏不离身
“每天搬运的重量差不多是5至6个自己。”
4月2日,浙江省派出首批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共84人,增援上海三家不同医院的透析中心。1965年出生的东阳市人民医院血透室退休护士许晓妹就是其中一员,她也是队中最年长的“大姐姐”。
许晓妹在上海支援医院内工作。(受访者供图)
许晓妹说,一个病人完成一次治疗,护士需频繁更换置换液和倾倒废液,搬运重量超过150斤,每位责任护士分管3至4个病人,相当于搬运了5至6个自己。
“70后”急诊专家,全组人的“王爸爸”
“想得周密一点,做得细致一点。”
“王爸爸”这个称呼,从武汉新冠重症病房到上海临港(600848)方舱,一直跟随着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病房主任王志宇。队员们常说,他既像长辈一样照顾到每一个人,又像大哥哥一样带队冲锋向前。
4月初进入方舱后,王志宇结合多次抗疫经验,制订了管理流程和诊疗规范。“为了一个环节更高效运转,我会咨询很多人的意见,更多时候我会亲自尝试,想得周密一点,做得细致一点,要把不同地方的队员们拧成一股绳。”王志宇说。
“80后”物资管家,最可靠的“家人”
“碎片化的任务和信息,拼凑出每天的24小时”
“湖州基地需要抗过敏药物”“上海方舱需要二段水解奶粉”……浙江省人民医院医务部副主任袁方负责统筹协调浙江省援沪医疗队应急物资保障,在她的工作群里,每天会收到数十个群里的几百条物资需求。
袁方(左二)与工作人员核对物资清单。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90后”暖心“大白”,方舱里的“孩子王”
“以前爸妈把我保护得很好,他们没想到,女儿有一天也能站出来保护大家。”
章陆烨是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的护士。两年前,这位1995年出生的姑娘驰援武汉,是当时队里最小的护士,受到了同事的“重点照顾”,如今她作为多次支援疫情的“老兵”,已经可以娴熟地与病毒斗争。
章陆烨在方舱内。(受访者供图)
“00后”“新兵蛋子”,稚气男生白衣执甲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2000年出生的刘元龙来自湖州市中医院,从实习到参加工作,疫情伴随着他的成长,在疫情初始阶段他还是学生,能做的只有刷着手机,关注着疫情新闻。
刘元龙在方舱内做消杀工作。(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刘元龙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在别人眼里他可能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护士,带着学生时代的稚气,但每次有支援任务,他总是率先报名。
“我觉得自己进步了、成熟了,护士这个职业很平凡,但干起来很踏实。”刘元龙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