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邻居” 希望“教科书”般的防疫行为被记住

2022-05-23 01:06:05 新京报 

时间:5月18日 地点:昌平冠华苑社区

“中国好邻居”张旭回家了。因为“教科书”般的防疫行为而广为人知的“北京218号感染者”张旭,是一个平时连朋友圈都很少发的人,一下子获得这样多的关注,是他从未想到过的。回到家,关上大门,张旭的心彻底踏实下来。他希望自己能回归到从前的生活里,只盼那“教科书”般的防疫行为能被大家记住。

不连累别人是最重要的事

时间倒退回4月22日,得知当天自己在工地现场接触的工人为密接人员后,张旭采取自我隔离,那天没再回到与室友合租的家中,而是入住了公司附近的一家酒店。4月23日,工人被确诊为阳性病例,张旭自上午起,便始终独自待在自己的车内,同时向居住地的街道、社区做了报备。当天下午3点,他特地将自驾车停在人流量较少的露天停车场,随时等待疾控人员的到来。当时,他距离自己家的所在地不过几百米。

对于张旭来说,在这段需要直面新冠病毒的经历里,不连累别人,是最重要的事。他总怕给别人添麻烦。得知自己是密接人员后,每一步的考虑都将“别人”放在“自己”的前面。得知自己是密接人员后,每一步的考虑都将“别人”放在“自己”的前面。

包括在4月23日那天早上,离开自己入住的酒店前,他特意打电话和前台工作人员交代,房间先不退,不需要打扫卫生,也不许任何人进入。

也包括那天下午,已经独自守候7个多小时的张旭实在没扛住,点了份外卖。他叮嘱送餐小哥放在路边就行,等人走了,他才敢下车去取。

还包括5月初刚刚出院后,他为了不让室友一起居家隔离,选择了在酒店隔离。

北京不止一位“好邻居”

由于这一系列举动,张旭被网友们称作“中国好邻居”。在4月28日的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也特地为张旭点赞,他教科书般的防疫行为,既保护了小区居民,又降低了社会传播风险,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北京的“好邻居”不止张旭一人。

4月30日和5月1日两天,家住西城的刘先生,曾驾车送自己的朋友,以及朋友的室友离京返回内蒙古。5月1日晚,正在开车的刘先生接到内蒙古警方电话,得知朋友抵达内蒙古后核酸初筛为阳性,刘先生当即掉头返程,并选择独自在私家车内等待。

其间,刘先生打了几个电话,向110汇报信息,向自己接送的两位朋友传达情况。同时由于当天下午曾前往岳父岳母家,刘先生也特地嘱咐老人向社区报备,不要出门。当晚独自在车上自我隔离的约4个小时里,他先后确定自己的核酸以及朋友核酸复查的结果均为阴性,这有惊无险的一天才算结束。

刘先生后来讲述,在此之前,他也听说过北京218号感染者的故事,“当时觉得他的做法很正常。对我自己,我真觉得没什么,就是不坑人嘛。”

热度会褪去 “记住案例就好了”

回家后,张旭接的媒体电话也少了。在过去近一个月时间里,来自媒体的关注,会通过电话、手机屏幕传递给他,一波又一波的问题曾充斥着他治疗和隔离期间的生活。张旭脾气很好,总会一遍又一遍地配合媒体讲述他的经历。

他曾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件事为他带来的热度曾让他感到忧虑。“我可没那么伟大。”张旭觉得,那些抗疫的做法、细节,比起他这个人,更值得被大家记住。

“热度会褪去,这是很正常的。”张旭知道,当他结束全部治疗流程,踏入家门的那一刻起,他作为“北京218号感染者”,作为“中国好邻居”的身份,已经可以算作过去式了。“记住案例就好了。”在未来,张旭只是“张旭”,他会再次投入到自己平凡而正常的生活里。

【对话】

健康监测结束后想去做志愿者

新京报:为什么愿意分享自己这段经历?

张旭:我是一个亲身经历者。在我没确诊之前,我身边没有朋友确诊,感觉自己好像根本接触不到真正的新冠病毒,一直认为疫情距离我很远,和我没什么关系。但是我自己确诊之后,我就觉得,疫情真的距离我好近。所以我就想,可以做些事提醒大家做好防护。

新京报:真正回到家那一刻,你是什么感觉?

张旭:心里踏实了。毕竟离开家太久了,踏入家门之后,觉得很多事情都应该告一段落,属于我自己的生活开始了。

新京报:未来有什么打算?

张旭:我和社区书记说了,等健康监测结束后,如果他们还需要核酸检测的志愿者,我会报名去参加。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个意外,媒体的关注很快会褪去,我也会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采写/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