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05-30 01:47:18 21世纪经济报道 

必须坚持有效投资,实现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各种超预期的意外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陡增,给宏观经济大盘稳定带来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在全力扩大国内需求方面,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过去的宏观调控手段往往是以基建为主,多处发力。但是,若不做好部署和安排,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效应,基建项目有效性参差不齐,融资无序也容易形成和积累地方债务。这样的模式较易形成巨大的债务压力,并导致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的问题进一步加重。

当前,我们面临稳定经济的压力,因此,落实基建项目具有迫切性。但是,必须把控好整个过程,避免一哄而上的无序化建设,而是要遵循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必须坚持有效投资,实现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会议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必须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比如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提升网络效益,这需要加强整体协同。针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战略,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更多建设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完善油气管网。水利基础设施更是需要补短板,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推进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

此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有大量需要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要做。这些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

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在发行专项债的基础上,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应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而不是依靠政府举债的单一模式。而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也会强化基建项目的效益优先原则,否则,就会失去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由于民间投资重视收益与风险,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民间投资主体可能会更加谨慎,因此,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日前,国务院也发文支持通过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结合改扩建等方式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将回收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尤其是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已经较大,融资有难度,通过盘活存量既可以扩大有效投资,又避免了过去无序举债的现象。

坚持有效投资与有序融资结合,有利于防范风险的同时支持高质量发展,避免传统的“扩张陷阱”。也只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既能在短期内平稳市场情绪,长期也会增强预期和信心,因为这些投资具有效益并且有存量资产作支撑,而非大量透支型的无效投资。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