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林聿】又一年,端午到,来自全国各大博物馆推出的高颜值端午文创展现万“粽”风情,为节日氛围倍添美丽心情。
截至发稿前,记者发现在某电商平台上苏州博物馆的端午文创粽子礼盒已告售罄,是什么令消费者对它如此“粽”意?环球网文化频道记者连线苏州博物馆文创部主任蒋菡。她表示:“想用文创为桥梁,把苏州过端午节的风雅传统展现给大家,期待大家能从苏博的风格特色里感受到江南端午的文人气息,也在‘赏画、食粽、佩艾叶’拥有一种节日里的仪式感。”
从馆藏文人画中认识苏州端午传统
清代苏州顾禄《清嘉录》中记载:“五月五,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又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在产品策划的最初阶段,蒋菡从古籍中发现“端阳清供”是苏州颇为独特的一种节日风俗。“明清时,文人们爱把清供入画,从而把一种节令祭祀行为变成了一种审美行为,表达出文人对节日的仪式感,对生活的抒情。苏州博物馆馆藏的王时敏《端阳墨花轴》,所绘的就是一幅古雅灵动的端阳清供。”
王时敏是清代画坛著名的画家,被誉为“清四王之首”。清供,则是古人雅致生活的一种缩影,也是明清文人爱画的主题。“这幅画中的瓶子是有讲究的,它是一只坚实古雅的铜壶,而所绘插花除了艾草,还有其他时令花材。它其实是文人用清雅脱俗的笔墨,传递出的对端午民俗的尊重。”这让蒋菡感到有趣,“在文创产品中用类似‘赛龙舟’等民俗元素表达端午比较常见,而这种以文人雅韵展现端午传统的则相对少见,也挺有意思。”
“博物馆文创的重心是强调文化内涵。通过策划与设计,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把节日故事讲出来,让地方文化更好地在文创这个载体上‘发声’。”蒋菡认为,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这样一幅古画作为创意主题,特别能够传达江南的端午氛围,同时也能让大家有机会认识到或许以往并不熟悉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品。
探索传统民俗的年轻化表达
端午有佩香囊的习俗,在端午文创中加入艾草香囊的较为常见,但“设计五彩绳小挂件的初衷,则是发现时下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注意到端午在家门口挂上‘端午三友’的习俗。”蒋菡娓娓道来,端午时节,苏州人有把艾草、大蒜、菖蒲挂在门口“驱邪避疫”的习俗,佩戴五彩绳也是寓意“辟邪”的习俗之一。
“希望通过设计能让大家留意到这样的传统习俗。”她同时考虑到,很多年轻人可能觉得购买艾草并不是那么方便,所以就让艾草、艾草、大蒜、菖蒲变成“萌萌哒”的Q版形象,期待“把原本挂于家门口的一种美好祈愿,能够让大家随身携带。”
“年轻化是博物馆文创的未来发展趋势。”蒋菡表示。记者注意到,除了文创粽子礼盒,苏州博物馆还单独推出了一款“粽子糖”零钱包,这也是来源于苏州特有的“甜蜜往事”。相传清朝时的卖糖商人会将糖块剪成粽子形状串起来售卖,成就了苏州独有的“粽子糖”,而今设计师就用可爱小巧的粽子造型包包来盛放苏州粽子糖,这也是苏博文创年轻化的又一次尝试。
“文创设计需要与时俱进、更年轻化。”蒋菡说:“Z世代的年轻人其实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可能他们成长生活的环境、尤其在大城市缺乏真实感受传统习俗的土壤。我们就需要通过文创产品能作为一个桥梁,让他们能够感受传统节日。”
节日文创需注重传统文化整体输出
“江南苏州的饮食口味跟北方不太一样,我们的文创粽子里,咸口的蛋黄肉粽和梅干菜肉粽,是江南地区比较传统的粽子口味。”蒋菡系统地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方的节令饮食口味偏好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元宵、月饼和粽子,在北方恰恰爱吃甜口。为了照顾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所以她们的文创粽子在口味上特意作了咸甜结合,“也要做到传统口味和现代口味相结合。”
蒋菡表示,博物馆文创美食向来备受消费者认可,特别是依据传统节俗结合博物馆文化元素的节日美食很能打动消费者,因此除了端午,像中秋的月饼、春节的年礼,苏州博物馆都会去做专题研发。
“但并不是在食品或外包装上把一个文物元素图案印上去就称其为文创。”蒋菡强调,如果仅仅只是复制一些文化信息,那整体构思就显得比较单薄,要深度嫁接地域文化和博物馆文化的内涵去作产品开发。“需要通过创意,把节日的文化信息更好地传达出去,去增加大家在传统节日中的一种仪式感。”
蒋菡透露,相比去年在时间吃紧的情况下推出第一款端午粽子,今年的端午文创开发过程,对自己和团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她也对节日文创有了更多思考和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创实际上是一个丰富而整体的传统文化输出,要把节俗更好地保留在文创里传递给大家。”(完)
最新评论